清代官场潜规则 曾国藩是如何收礼和送礼的( 二 )
曾国藩还收过美籍华人容闳“报效”的礼物 。同治四年(1865) , 容闳从美国采购机器回到中国 。两年前他受曾国藩委托 , 以“出洋委员”身份 , 携六万八千两白银出洋采购机器 , 开启了洋务运动之先声 。机器运抵上海之后 , 他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 。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 , 北上剿捻 。曾国藩知道 , 按中国官场惯例 , 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 , 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 。所以曾国藩特意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 , 既可收留 , 多则璧还为是 。”由此可见 ,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 , 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 。至于容闳所送的是什么 , 价值多少 , 没有留下记载 。
当然 , 除了清的一面 , 曾国藩也有“浊”的一面 。总督时期 , 曾国藩在人情来往上开支不少 。
两江总督本是天下最“肥”之“缺” , 曾国藩的前任们因此手笔都比较丰阔 。曾国藩既袭此任 , 在许多方面也不得不萧规曹随 。
联络京官 , 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动作 。曾国藩做京官多年 , 深知每年冬天那笔炭敬对京官们来说意义何等重大 。曾国藩致送的对象 , 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 , 他在给曾国潢的信中说:“同乡京官 , 今冬炭敬犹须照常馈送 。” 这笔钱 , 每年至少数千两 。
除了炭敬 , 另一笔比较大的花销是程仪 。如前所述 , 迎来送往是官场上的重任 。有人出差路过 , 他除了请人吃饭 , 还要给他一百两银子的程仪 。
至于“别敬” , 则频率较低 , 只有在地方官需要进京时才发生 。同治七年(1868)七月二十日 , 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 。这一年十二月他抵达北京 , 在北京过完年后出都赴保定就任 。在出发之前 , 曾国藩身上带了一张可以兑换二万两现银的银票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钱呢?主要就是为了给京官们送“别敬” 。多年没有入京 , 那些在穷京官生活中挣扎的故友新朋们盼他如望云霓 , 他的别敬当然不可能过少 。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核别敬单” , “定别仪码” , “定分送各单” , 可见这件事他是多么在意 。在给儿子的信中 , 他说:“余送别敬一万四千馀金 , 三江两湖五省全送 , 但不厚耳 。”总共送了一万四千两 , 他仍然认为不厚 。
要想顺利报销就要给“好处费”
除去人情往来 , 官场上的“潜规则”更需要大笔银子 。
同治七年 , 捻军被消灭 , 天下大致平定 , 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 。报销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费”问题 。
按照清代财务制度 , 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 , 编成清册 , 送交户部 。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 , 审查合格 , 才呈报皇帝予以报销 。因此 , 报销过程中 , 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 。如果户部高抬贵手 , 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如果他们鸡蛋里找骨头 , 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的审计关 。那么 , 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也就是“好处费”多少而定 。报销前 , 曾国藩托李鸿章打听一下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 , 李鸿章回信说:“报销一节……托人探询 , 则部吏所欲甚奢 。虽一厘三毫无可再减 。……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 , 则须银近四十万 。如何筹措 , 亦殊不值细绎 。……若辈欲壑 , 真难厌也 。”也就是说 , 李鸿章托人去找户部的书吏 , 探探他们的口风 。反馈回来的消息说 , 书吏们要一厘三毫的回扣 , 也就是1.3% 。曾国藩需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 , 按1.3%算 , “部费”需要四十万两 。
四十万之巨 , 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 。怎么办呢?只有继续公关 。曾国藩命江宁(南京)布政使李宗羲托人 , 李又托了一个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 , 做了大量工作 , 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 , 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
推荐阅读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 清朝服饰之 清代镶边短袄
- 清代变态婚俗 出示新娘落红标志
- 李鸿章与晚清官场四十年 既要做事又要自保
- 晚清官场的送礼惯例 林则徐也收受贿赂
- 清朝服饰之 清代暖帽
- 深宫秘档 揭秘清朝皇室子孙的取名“潜”原则
- 清代陈维崧个人资料 陈维崧的成就介绍
- 刘备接受衣带诏之后为何潜逃?
- 历史上真的有天地会吗?清代秘密团体天地会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