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讨好上司张居正 送美女给其享用( 二 )


在明代,当西方国家已经告别冷兵器,装备上了火枪和重炮时,大明帝国依然在以力能扛鼎或是百步穿杨这样的老办法来选拔军官 。这些选出来的军官,绝大部分不过是些有勇无谋的莽夫,一旦真正指挥对敌作战,不是逞匹夫之勇就是毫无兵法可言 。此外,武官的另一个来源是世袭,高级将领的子孙需要降几级继承,而中下级军官则无须再降 。
这些子承父业的军官,不能说没有称职的,但更多的是因父亲祖父而得到了一个做官的机会而已,全然没有职业军人的素质 。这样一来,文官对武官显然又轻看了三分 。终明朝一世,武将地位低微自不待言,文官总是以总督或巡抚的高级职位处于冲锋陷阵的武将之上 。到了崇祯年间,更是一向由皇帝派出亲信的太监出任监军 。也就是说,一个武功显赫的武将,在皇帝眼里,还不如一个只会侍弄日常生活的家奴 。
很不幸的是,戚继光的出身就是上面所说的军官来源的第二种,即世袭 。在当时看来,这比那些通过武举考试博得出身的军官还要低一等,武举们毕竟能扛几百斤的石锁,能射中百步以外的靶心,而世袭军官,除了说明他有一个同样是军官的父亲或爷爷外,乏善可陈 。
戚继光的父亲是大宁都司,一个中级军官 。等到戚继光子继父业时,他被任命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虽说他“好读书,通经史大义”,但在时人——尤其是饱读诗书们的文官们眼里,乃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很有可能就在这个低级军官任上虚度一生,喝酒打猎,纳妾讨小,把无聊的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
但倭寇成全了戚继光 。
后台张居正
英雄和他的敌人有时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势不两立,不共戴天 。公正地说,英雄和敌人只是相处的地位不同,同为对手,正是因为有了对手的存在,他们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 。就像猎狗和狼一样,它们虽然拼死搏斗,但如果一旦没有了狼,猎狗的存在也就没了意义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一个军事家,他存在的价值是通过敌人来显现的 。敌人越是强大,英雄的价值也就越高 。
倭寇让戚继光的人生有了转机和亮色 。
倭寇是16世纪令中国沿海居民闻之色变的恶魔的代名词 。这些由日本人、朝鲜人和中国人组成的海盗,乘坐着长达一百尺、宽达三十尺、船壳厚达七寸的战船,从海上而来 。先是走私,继而便发展到杀人越货,再后来则登陆于岸,攻城略地 。这些倭寇中的日本武士主要来自山口、丰后、大隅、萨摩和博多湾,以及对马和五岛列岛 。他们的初衷不过是想通过和中国海盗的联合军事行动以便迫使中国政府开放对外贸易,给他们一个发财的机会,他们中的领导人甚至幻想能通过明朝的招安而在帝国谋得一官半职 。
明朝的海禁由来已久,不许片帆出海,这是关乎祖制的问题,倭寇完全打错了主意 。倭寇最先出现在洪武年间,但好武的朱元璋这一回采取了极忍让的态度:他令沿海一带的居民后撤,不准中国军民出海,以此来避免和倭寇的亲密接触 。
朱元璋之后,永乐曾派郑和七下西洋,那是中国海上交通最威风的时代 。郑和下西洋时所造的船只,最大的船,长达四百四十尺,宽一百八十六尺,远比倭寇的船更雄壮更具续航能力 。但郑和下西洋并不是要树立这个帝国的海上霸权,而是像一个财主在向邻里炫耀他的财富 。永乐死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一去不复存在 。更何况,从郑和到戚继光,一百多年过去了,帝国不但造不出郑和年代的船只,甚至连郑和的航海图也被兵部尚书刘大夏当做不祥之物付之一炬 。
戚继光和倭寇还没有正面交手,就差点吃了个大亏 。那是嘉靖三十六年,倭寇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支援不及时,遭言官弹劾,被免职 。幸好免职后让他戴罪立功,否则,恐怕就不会有日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了 。
犯了错误受了处分的戚继光改守浙江沿海,到了浙江,戚继光深知那些卫所的军队要和身经百战的倭寇作战无异于驱羊喂虎 。这时,他想起了岳飞的岳家军,决定创建一支戚家军,以便和倭寇决一死战 。
戚继光所招的兵源主要是浙江的金华、义乌等地的农民 。他一生坚持这样一个准则:进他的队伍的兵,必须是农民,决不收城市市民 。他认为来自城市的人多半是奸滑之徒,远不如纯朴的、吃苦耐劳的农村青壮年 。戚继光自1559年开始征兵,当年征了三千,两年之后,增加到六千,到1562年则增加到一万 。
这种几乎完全由将领个人进行的征兵和练兵方式,在极度集权和武将地处下位的明代是极其罕见的 。多年以后,当李自成、张献忠的流贼和女真族的外虏共同动摇着大明的根本时,明政府也没有采取过这种应急措施 。这说明,一则,戚继光时代的倭寇为患已成燃眉之急;二则,戚继光取得了来自文官集团的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