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讨好上司张居正 送美女给其享用( 三 )


戚继光时代,文官集团最显赫的人物是张居正,他既是首辅,又是当时的天子的老师 。据说,连天子对这位严肃的老师也十分害怕 。天子即位之初,张居正被先帝临终托孤,因此,“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
戚继光以一个农民式的狡黠看出,要想在帝国这块犹如铁板似的文官制度中获得游刃有余的自由,唯一的办法是得到文官集团最高领袖张居正的支持 。戚继光要改变武官的低微地位,要有效地避开文官集团的忌妒和猜疑,都要求他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后台,因此他想到了权倾一时的张居正 。
【抗倭英雄戚继光讨好上司张居正 送美女给其享用】已经无从考证戚继光和张居正到底如何相识相知并结成非同寻常的关系了 。严格地讲,他们的关系既有友谊的成分但并不只是友谊这样单纯,既有上下级的和谐,但并非只是上下级关系那样简单 。从戚继光每次给张居正写信都非常谦卑地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来看,他们的关系耐人寻味 。
他的成功是个异数
戚继光时代的明朝政府军,多年不事征战,加上待遇又低,武将看不到前途,士卒更看不到希望,空有一支二百万人左右的庞大军队,却屡受倭寇和北边瓦剌侵扰,戚继光要重振军备,首先是建立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 。
如前所述,戚继光在1559年征兵三千,黄仁宇说:“在戚继光以前,军队中受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 。各地的拳师、打手、盐枭以至和尚苗人都被招聘入伍 。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 。”
力能扛鼎或是能够舞动几十斤重的关王刀既然被视为英雄,并能升任中下级武官,明朝军队中那种突出将领个人武功的做法便成为时尚,整个军事观念当然还停留在来将通名然后再大战三百回合的冷兵器时代 。
但这时鸟铳、火枪和大炮都已经进入了实战 。戚继光以一个军事家的极度敏锐看到了这一点 。因而他的部队里,强调的不是个人武艺的高低、手中挥动的大刀的重量,而是一种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 。戚继光将他的三千军队分为几百个战斗小组,每一小组由一名队长、一名后勤和十名战士组成 。
十名战士则各有分工,其中四名手操长枪作为攻击的主力,他们的前面又有四名士兵——右方的士兵持大型的长方五角形藤牌,左方的士兵持小型的圆形藤牌,用以抵敌作掩护;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手持一种叫狼筅的武器,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左右 。长枪手之后,另有两名士兵挥舞放置有火箭的镗钯 。在这种名叫鸳鸯阵的战斗组合中,很明显,个人武艺的高低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相反,参战者的协同配合和严明的纪律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
《明史》称:“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其实,不仅是戚继光号令严,大凡历史上有名的战将,无不以铁的纪律作为制胜基础 。在戚继光的一本奏折里,他曾提到过发生在1562年的一次战斗 。当时,他命令部队攻取倭寇占领的一座易守难攻的石桥,第一次进攻失败,一哨官兵三十六人全部阵亡;他又令另一哨进攻,随即又阵亡一半多 。
这时,余下的人企图后撤,戚继光亲赴现场督战,当场将后退的哨长一刀劈死 。余者皆震惊,遂奋不顾身,终于取得了胜利 。几年以后,当戚继光率领这支通过与倭寇的数十次较量而成为帝国劲旅的部队北上蓟门时,他面向这支部队和当时守卫北关的其他部队训话 。训话中途天降大雨,其他部队纷纷作鸟兽散,唯有他从浙江训练的这支部队“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于是“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
倭患既除,东南沿海为之一清 。这时,蒙古军队屡犯北边,给事中吴时来上疏请召同为一代名将的俞大猷和戚继光北上戍边 。但最终成行的却不是在当时名望比戚继光更大的俞大猷,而是“操行不如”的戚继光 。这不能不看做是张居正在起作用 。对将领而言,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战争,就在于不间断地征战讨伐 。因此,戚继光对刚平息了倭寇,立即又北上戍边的安排非但不会有烦言,反而会对此感恩戴德 。
这时的戚继光已升至武将的最高官阶:总兵 。当他北上蓟州时,刚息海疆的豪迈和激情一定在胸中涌动 。他向朝廷建议,把北方各镇的十万名士兵全部交给他训练三年,保证能将他们训练成帝国的劲旅 。由于这一计划过于庞大和骇人听闻,遭到了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未被采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