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清华美女学霸,把智齿送上太空,中国第一人!( 二 )


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
刘昕现在是一名艺术家、工程师 ,
她的艺术创作与机械、生物材料、
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相结合 ,
在艺术届和科研界都备受瞩目:
任教麻省理工 ,
成立宇宙探索计划 ,
作为最年轻的亚裔受邀在
世界航空界的最大盛会上演讲……
现在 , 她1/3的时间仍在从事科研工作 。

在个展现场接受一条的采访 , 背后是她在贵州、甘肃、青海沿路找到的火箭残骸

个展现场的“土豆星球”
2021年10月 , 我们在刘昕国内首次个展
“寰宇直下”的现场见到了她 ,
聊了聊她从边疆小城走向太空的旅程 ,
一个年轻的中国女性 ,
如何在常年被中年白人男性统治的领域中心
占据一席之地 。
编辑 | 朱玉茹 责编 | 陈子文



刘昕与她设计的能帮助人在太空中控制自己移动的仪器
2018年国际宇航大会(IAC)现场 , 一个背着双肩包、穿着休闲的年轻女性推门走了进来 。 一时间 , 场内的人不由得疑惑:这姑娘是不是走错了?还是谁的秘书?
作为麻省理工宇宙探索计划的创始人和艺术策划负责人 , 27岁的刘昕受邀前来发言 。 初次参加这个每年世界航空界的最大盛会 , 谁也不认识的她在诺大的会议中心里转了半天才找对地方 。 整个会场基本全是中年或年迈的白人男性 , 西装革履 , 拎个公文包 。
“很刻意地想要证明自己 , 跟人打招呼先甩出一堆自己的成就 。 其实就是很紧张 , 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应该在这里 , 因为太空这块其实还是一个很保守很男性化的领域 。 ”
正式开始演讲 , 台下百来号人打量的目光渐渐变得专注起来 。 “你们做的事情好酷 , 可以聊聊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吗?”不少人在结束后找到刘昕说 。

演讲中

宇宙探索计划抛物线飞行实验 , 身着为失重环境设计的时装
很难想象 , 2年前 , 宇宙探索计划才刚刚成立 。 刘昕和麻省理工的同学Ariel Ekblaw , 两个毫无专业航天背景的女学生 , 一路把一个没人看好的校园协会拉扯成了被国际认可的专业组织——面向全球 , 让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太空旅行 , 甚至移民后的人类生活进行更发散式的讨论:文化、建筑、历史、时尚、料理……
从克拉玛依来到世界中央 , 刘昕的这一路充满了类似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 。
故乡的“小”和“闭塞”反而在她身上催生出了巨大的勇气和信心 。 “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是某个人一定做不成的 。 ”

在北京通州村子的小工厂
我们与刘昕的会面 , 第一次在北京通州村子里的小工厂 , 她穿着工人服灰头土脸地做着雕塑 。 第二次在阿那亚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 , 为了采访 , 她特意去买了身新衣服 , 兴奋地和我们分享 , “一回来就给我妈列了个清单 , 全是我想吃的东西 , 可太想回家了!”


“寰宇直下”展览现场 阿那亚艺术中心
这次“寰宇直下”是刘昕在经历过世界各地70多个展览后 , 回到国内的首次个展 , 集合了近年来她所有与太空相关的创作:土豆星球、发上太空站的“小房子”……
“其实是在讲一个个轻松有趣的科幻故事 , 把太空探索这个看似宏大的精英话题拉回地表 , 让每个人都能去想它和自己的关系 , 自己又能如何切入进去 。 ”

回望来时的路 , 刘昕无数次地提到自幼独立的生活 , 与生长在一个简单得有些理想化的小地方对自己的影响 。
1991年 , 她出生在新疆克拉玛依 , 这座边疆小城的名字本身在维吾尔语中就是“石油”的意思 。

儿时在克拉玛依
20多万的人口 , 几乎都是因为石油从全国各地移居至此 , 便世世代代地待了下来 。 所有人都一样 , 在这里从头开始 。 大家或多或少都相互认识 , 衣食住行上虽也有高低档之分 , 但绝没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是哪个家庭去不了、得不到的 。
“你会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平等 , 任何事情大家都是可以做的 。 我觉得如果我更早地接触到更加繁华的世界 , 可能就会有所谓壁垒、门槛的意识 , 有所畏惧 , 但是我们那儿真的太远了 。 ”

因为父母工作忙 ,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更多
刘昕的父母都是医生 , 要倒班 , 经常不在家 。 从很小的时候起 , 刘昕就习惯了一个人 , 自己做饭吃 , 或者去附近的小餐馆赊账点个菜 。 “还挺幸福的 , 别人都要被爸妈赶着写作业 , 我就可以自己安排自己 , 偷偷看会儿电视什么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