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清华美女学霸,把智齿送上太空,中国第一人!( 四 )




刘昕设计的机械体载着她的智齿进入太空
刘昕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如同脑海中断断续续做的一场梦 , 积年累月才逐渐清晰起来 。 她想知道 , 当我们有一天真的进入太空 , 然后又回来 , 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从设计机械体、金属加工 , 一直到发射 , 经历了一年半左右 。

观看自己的智齿在太空中“表演”时的激动
“智齿就像是我的一个替身 , 替我完成一个很浪漫的想象 。 ”
实际上 , 发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技术失误 , 但刘昕却并不介意 。 “观众反而普遍觉得失败部分的代入感很强 , 那我想要带去的那种情绪体验也会更加真实 。 ”
一个朋友看完说 , 自己看到了一种对故乡的思念 。 这句话印到了刘昕心里 。


一望无际的空旷中 , 怀抱着从太空归来的智齿
“我以前也没有意识到 , 太空它对我的影响、吸引力 , 可能真的来源于我从小的生长环境 。 广阔的沙漠 , 一望无际的空旷 , 那么美 , 那么无拘无束 , 将我的感官拉扯到一个非常大的维度之上 。 ”
我们一个劲儿地往远方探索 , 其实可能也是一种回望 。

2020年3月 , 宇宙探索计划获得了新的发射机会 , 刘昕决定邀请全球的艺术家一起参与 。 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公开征集 , 把作品送到太空空间站的项目 , 往常都是以国家为单位 。


【90后清华美女学霸,把智齿送上太空,中国第一人!】装载着18个艺术家项目的“小房子”
刘昕设计了一个“小房子” , 一共三层 , 分别模拟了零重力 , 以及月球和火星的重力 。 每一个小盒子就相当于1个小公寓 , “住着”一位艺术家的项目 。 “整个的载荷就像是一个地球村 。 ”

入选日本艺术家Masahito Ono探讨生态的作品:包含了9mm微缩的《巴黎协定》 , 和会议召开城市的1cc空气
参与者们从个人身份、经历出发 , 探讨了生态、跨性别、原住民文化等多样化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 。
其中有一个作品是刘昕自己的 , 就是150颗不同类别的土豆种子 。 “思考的问题很简单 , 如果太空殖民真的到来 , 我们要带着食物去种植 , 是选择一种转基因设计最好的土豆 , 还是说我们相信土豆的多样性?我是相信后者的 。 ”
在刘昕看来 , 土豆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的发展史和殖民史 , 这也是自己对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一种思考 。

在展览现场建造的“土豆星球”

在社区种植的去过太空的土豆慢慢发芽长大
种子在太空站待了90天回来后 , 她在纽约、西雅图、波兰、秦皇岛等地的社区中 , 邀请小朋友们来一起种植 , 给土豆设计宇航服 , 由此展开一些对话:你觉得土豆为什么要去太空?
“聊起太空 ,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比较抽象、科技 ,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 但谈到土豆 , 好像所有人都觉得熟悉了起来 , 自己突然有了发言权 。 ”
用一个个趣味的故事设定 , 把一些精英化的主题拉回地表 , 试图去让更多的人对太空探索有一种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 , 是刘昕一直在努力的 。

夫妻俩用自制的天线“捉卫星”
疫情的时候 , 她和先生用扫帚、晾衣架自制了天线去捉卫星的信号 。 “其实是去年网上很热门的一件事 , 我们和大家一样 , 也是照着视频在家组装 。 现在有一些很好的开源的网上项目 , 真的让这些变成了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实践的事情 。 ”
现在 , 大部分时间刘昕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创作 , 1/3的时间在做科研 。
“去找清华的同学、学长们聊 , 有人最近在做脑机接口 , 有人告诉我他们在设计商业火箭时候的一些想法 。 大家都在做着自己很有意思的事情 , 我就不断地汲取进创作里 。 ”
在她看来 , 跨学科的创作方法是很自然形成的 , 没有哪一个学科是孤立存在的 。


个展现场的火箭残骸
近些年 , 刘昕的作品里有了越来越多社会责任感的东西 。 她好奇宇宙探索的废弃物处理 , 就跑去贵州、甘肃、青海沿线寻找跌落的火箭残骸 。 “当地的居民觉得好像是家常便饭一样 , 给我发条短信 , ‘明天晚上掉火箭’ , 我觉得太神奇了 。 ”
今年 , 她还要将一个可以吃掉塑料的微生物发到太空空间站里去 。

与坂本龙一交流作品

在耶鲁大学授课
4年过去 , 刘昕依旧是极少数能站到这个领域中央的女性、亚裔 , 被夹在一群50岁+的男性之间开着各种大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