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宇宙小镇( 二 )


那一排名字洋气的高层洋楼 , 是宇宙小镇的脸面 , 向西打开着 , 搽脂抹粉 , 仿佛在展示着什么 。 而向东 , 则是宇宙小镇的本来面目 , 路面坑坑洼洼 , 隔离栅栏歪歪扭扭 , 电动三轮横冲直撞 , 平均每天三起车祸 , 偶尔还能看见驴车 , 驴子边卖力蹬着柏油马路行走边排泄驴粪……这个小镇的神奇之处就是 , 走到它的内部 , 就像走进科幻片里的某个城市 , 一二三四五六七线的城市特征 , 均能不同程度地在这里找到对应 , 所以它才有莫名其妙的魅力 , 莫名其妙地吸引着那么多人主动地投奔而来 。
十多年前 , 我曾拜访过一个住在这里的导演朋友 。 他算是最早住进来的首批小镇居民 , 偌大的小区里 , 他家在最后一排高层楼房 。 他买了顶楼 , 顺着盘旋楼梯爬上去 , 是一个像极了教堂的阁楼 。 在阁楼里 , 他给我放他拍摄完好几年还没拿到公映许可证的电影 , 电影讲的是发生在乡村的一个特别文艺的爱情故事 , 简单说来就是《乡村爱情》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合体 , 看完之后我觉得特别地恍惚与惆怅 。
宇宙小镇是个人挺多的地方 , 一天当中特殊的时间段里 , 用人头攒动来形容也不为过 。 但人在住进宇宙小镇之后 , 似乎又变得特别自觉——不爱聚会(包括聚餐) , 不爱说话 , 不爱与别人联系 , 甚至不爱说自己住这儿 , 大家都一副懒洋洋、爱谁谁的样子 。 有时候在外面的场合遇到 , 说话不小心透露了住址 , 也多是打个哈哈 , 原来你也住宇宙小镇啊哈哈 , 回去没事咱们喝酒 , 一个电话骑自行车十来分钟的事 。 这样的场景 , 往往会在对话双方一年之后见面时 , 再重复一次 , 仿佛一年前 , 他们没有见过一样 。
在宇宙小镇 , 你不去找朋友 , 朋友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 所以住在这儿你得适应自己始终是这里的陌生人 。 是陌生人 , 也好 , 大家都按照已知的、既定的规则行事 , 恪守着原则和界限 , 保持着彬彬有礼 , 不知道是因为住在小镇里的人素质比较高 , 还是经受了某种教化的结果 , 我宁愿相信是前者 。
有一次我从隔壁城区回小镇 , 那是晚上六点左右 , 正是下班的人要回小镇的高峰时期 。 我从一条小道拐上主路的时候 , 开了差不多两三百米 , 遇到一个公交车站 , 平时经过这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 都是一脚油门匆匆而过 , 但那天不知道为什么我油门松了一下 , 车子有了缓缓停驶的趋势 , 于是就看见好几个人跟我招手 , 隔着车窗玻璃 , 远远地听到他们在喊 , “师傅 , 宇宙小镇 , 走吗?”
那阵子流行拼车 , 空车能拼四个人 , 刚好够回小镇的油钱和过路费 。 小镇专门有人(黑车司机)接这样的活儿 , 当然 , 更多的是住在小镇的人捎把手彼此互助 。 他们肯定是把我当成拼车司机了 。 我把车停了下来 , 释放了锁车键 , 四个人分工明确 , 非常轻巧熟练地拉开车门 , 并用合适的力度关上了车门 , 在这个过程中 , 三个男青年还颇有礼貌地请唯一的女青年坐到了副驾驶座上 。
一切奔着讲效率、少啰唆的目的 , 一切都是为了节省时间 , 这正是宇宙小镇的优良作风 。 我也是第一次成为拼车师傅 , 内心有些激动也有点莫名其妙的甜蜜——终于可以为小镇人服务一回了 。 但不可避免的慌乱 , 一是车里一下坐进来这么多陌生人 , 不大适应 , 二是担心半道上被查车 , 当成非法拉客的黑车处理 。 既来之则安之 , 人都上车了 , 除了把他们安全地一个一个地送到家 , 还能怎么办呢?
我调低了一下空调温度(那是夏天) , 打开了车载U盘里的音乐 , 刚好播放的是我喜欢的鲍勃·迪伦的歌 , 为了避免打扰到乘客 , 又把音量旋钮往声音小的方向转了半圈 。 车里很安静 , 乃至于有点儿尴尬 , 于是我问:“大家都到哪儿啊?”他们四个人挨个地报上了小区名 , 不错 , 都在一条路上 , 顺道 , 那个女生在说完小区名后问了一句:“师傅 , 咱拼车多少钱?”
我说:“不要钱 。 ”我不常离开小镇 , 当拼车师傅的机会很少 , 能有机会拉上同住小镇的乘客 , 这是缘分 , 怎么能要钱呢?这些是我的心理活动 , 没说出口 。 但我说出口的“不要钱”三个字 , 显然让他们感觉到不安了 , 车里微微地有一些躁动 , 但瞬间又恢复了安静 , 没人再说话 。
四位小镇人 , 下车的时候 , 纷纷向我扔钱 , 一看就是提前准备好的十元纸币 , 放进了车内扶手架的储物盒里 , 我只说了三个字“真不用”就闭嘴了 。 因为如果再继续说的话 , 没准他们会把我当个怪物 , 能花钱解决的事情就绝对不要欠下人情 , 这是小镇人的规则之一 。 只有最后那个女孩下车的时候 , 说没有零钱要扫我的微信 , 我说不用了我手机没带 , 她哈哈笑了一声说:“师傅您真好 , 再见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