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国际资本比你想象的更残酷:青山镍事件背后没有硝烟的战场( 三 )


催缴保证金就是那把“刀” , 因为期货交易中保证金不足是要被强制平仓的 。 由于中航油(新加坡)此时根本交不出保证金 , 很快全部强制平仓 。
到11月下旬 , 暴露出的实际亏损高达5.5亿美元 , 而中航油(新加坡)的净资产才只有1.45亿美元 , 不得不向新加坡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
那时候的中国人太善良 , 太天真了 , 西方资本家到哪里都改不了吸血杀戮的暴虐本性 , 在一手由他们掌控的国际资本战场更是如此 。
2018年下半年 , 高盛又用类似的手法“忽悠”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石化 , 中石化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吃进了超过3000万桶的多单 。
从2018年2季度开始 , 高盛伙同美银美林、巴克莱银行等国际投行大肆宣传油价将持续上涨 。 果然 , 在2018年9月底油价受到中东局势影响直逼80美元/桶关口 , 但到了10月初就开始猛烈下跌 。
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 , 国际油价就跌回了65美元/桶左右 , 跌幅约15% , 可笑的是 , 11月份高盛发布的报告还称预计2018年12月国际油价将涨到85美元/桶!

一系列阴谋背后处处都有高盛的影子
这种过山车一样的行情让联合石化猝不及防 , 浮亏超过46.5亿元人民币 , 但高盛却假惺惺地表示“公司并没有执行或提议部分社交媒体中提及与中石化或其所属公司相关的交易类型及交易金额 。 ”
三、伦锌之战:株冶遭到国际资本围猎其实 , 从1993年左右许多国企炒期货亏得一塌糊涂开始 , 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遭到外国资本的洗劫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
株洲冶炼厂始建于1956年 , 是新中国在“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企业 , 经过40多年的发展 , 到199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生产企业 。
1990年代中期 , 国际锌市场供需发生重大变化 , 1980年代的牛市戛然而止 , 锌进入漫漫熊市 , 一直徘徊在1000美元/吨左右 , 这让从事大量锌出口业务的株冶头痛不已 。
因为担心锌价进一步下跌侵蚀公司利润 , 株冶成立了一家进出口公司 , 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进行卖出套期保值 , 也就是对冲交易 。
1996年底株冶方面对锌后市看空 , 于是决定卖空一批1997年5-8月份交割的锌锭 , 交割价锁定在1000美元/吨 。
其实这本来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对冲风险的策略 , 这就意味着如果半年之后锌价跌到980美元/吨或者更低 , 株冶虽然在现货交割上吃亏 , 但却能在期货交易上赚钱 。
当然 , 套期保值和其他期货交易一样是有规则的 , 它规定卖家卖空的期货合约数量最多只能与所持有的现货或者将来会持有的货物的数量相当 。
那么超过持有的现货数量还想继续做空怎么办呢?也不是不可以 , 那就是继续拿钱进来买空单 , 这种资金在期货市场俗称为头寸 。

国际资本的主场伦敦金属交易所
但是 , 当时株冶进出口公司的负责人不仅仅想通过套期保值对冲风险 , 还想要借助期货交易额外赚一笔 。
由于株冶高层决策上总体看空 , 实际上株冶从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卖出的锌空单高达45万吨 , 而当时株冶一年的锌锭产能才只有25万吨 。
这已经不是套期保值 , 而是纯粹的投机生意 , 巨大的风险隐患就此埋下 。
株冶在伦敦交易市场的大手笔操作 , 很快引起了GAM等瑞士对冲基金的注意 , 一个围歼计划在几个瑞士财团之间悄然形成 。
他们经过调查 , 发现株冶的实际产能明显不足以兑现如此巨额的锌锭交割 , 于是决定抬高锌价 , 再强势逼空 。
对冲基金找到一家瑞士贸易公司 , 拿出巨额现金吃下了大量锌锭现货 , 当他们囤够弹药之后 , 便开始毫不客气地出手了 。
伦敦 , 这座世界上最早开始投机交易的城市之一 , 毫无疑问是国际资本的主场 , 在这里 , 美元、英镑就是子弹和炮弹 , 各种期货种类就是他们的枪炮!
而进入伦敦战场的中国企业必须要用西方的规则 , 用西方的武器和西方列强斗智斗勇 , 这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
1997年1月 , 伦敦金融交易所三月期锌价格开始大幅上扬 , 平均涨幅达到每个交易日5美元 , 到这一年的7月初 , 期锌价格已经涨到每吨1700美元 , 锌锭价格则涨到了离谱的2000美元 , 几乎翻了一倍 。
这时 , 瑞士对冲基金开始摊牌逼空:株冶要么以高价买回期货合约 , 要么就按约交货吧!

伦敦金属交易所开盘交易
株冶不仅因为锌价剧烈上涨损失惨重 , 而且也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现货 , 但如果无法按期交货还要遭受罚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