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国际资本比你想象的更残酷:青山镍事件背后没有硝烟的战场


嗜血的国际资本比你想象的更残酷:青山镍事件背后没有硝烟的战场


文章图片


嗜血的国际资本比你想象的更残酷:青山镍事件背后没有硝烟的战场


文章图片


嗜血的国际资本比你想象的更残酷:青山镍事件背后没有硝烟的战场


文章图片


嗜血的国际资本比你想象的更残酷:青山镍事件背后没有硝烟的战场


文章图片


嗜血的国际资本比你想象的更残酷:青山镍事件背后没有硝烟的战场


文章图片


嗜血的国际资本比你想象的更残酷:青山镍事件背后没有硝烟的战场


文章图片


原作者每日一段历史
一、资本大鳄高盛:金融厚黑学祖师1869年 , 德国商人马库斯·戈德曼在纽约开了一家专门靠倒卖商业票据赚取差价的小公司 , 这家公司原来的赢利模式非常简单:打折收购商人的本票 , 过一段时间后再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 。
其实这种赚钱的办法和银行收购承兑汇票差不多 , 只不过在金融行业没那么发达的1870年代戈德曼的“私人信用银行”很受因为信用不够贷不了款的小商人欢迎 。
1882年 , 戈德曼的女婿萨克斯加盟公司帮忙打理业务 , 于是戈德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两个人的名字组合:Goldman-Sachs , 亦可音译为戈德曼-萨克斯公司 。
20世纪初 , 戈德曼-萨克斯开始进入华尔街承销股票 , 在随后的70年中 , 高盛经历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而屹立不倒 , 其主要业务也逐步转向协助客户公司收购其他公司或阻止其他公司的收购 。
1980年 , 戈德曼-萨克斯又进军外汇和期货领域 , 成了一家主要从事投机交易的金融机构 。
1984年为了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 戈德曼-萨克斯特意选择了一个好口彩的中国名字:“高盛” , 也就是“高度兴盛”的意思 。

高盛创始人戈德曼
本质上 , 高盛公司属于国际金融投机机构中最贪婪 , 最狡猾的那一类 , 即国际投资银行 , 它将吸收的存款对外投资 , 赢利之后再进行分红 。
其实 , 高盛在金融博弈中的卑鄙无耻就连美国媒体都看不下去 , 他们客观地评价说:“高盛就像是吸血大乌贼 , 无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闻起来像钱的东西里 。 ”
金融行业的赢利途径本质上是“零和游戏” , 也就是只要有人赚钱 , 就必定有人亏钱 , 至于怎样把别人的钱赚到自己口袋里 , 主要就是靠两大本事:脸厚、心黑 。
厚黑之道被高盛运用得淋漓尽致 , 因此其在投资/投机战场上纵横捭阖、无往不利 。 纵览高盛公司与中国企业打交道的过程 , 其中更是充满了阴谋、谎言和欺诈 , 只要是被高盛盯上的中国企业 , 轻者伤筋动骨 , 元气大伤 , 重者血本无归 , 倒闭关门 。
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 , 中国企业靠着数以亿计的工人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 很快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 但是相比于“久经沙场”的那些欧美公司 , 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 , 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经验不足 , 劣势十分明显 。
这也就令中国企业成为了国际投行磨刀霍霍的肥肉 。
进入中国市场以后 , 以高盛为代表的金融“老玩家”们对手握大把钞票 , 信心百倍地想要进军国际金融市场赚一笔的中国企业说:来玩吧 , 我们带你一起玩!
等到那些轻信谎言的牺牲品们进入他们的围猎圈子 , 高盛们就立马亮出了杀人不见血的屠刀 。

高盛纽约总部大楼
二、绞杀中航油:高盛的狠辣手段令人胆寒二十多年前 , 在如今声名赫赫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之外 , 曾经还有一个“第四桶油”: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航油) 。
中航油的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 。
但是作为一家主要依赖进口石油的企业 , 中航油也经常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困扰 , 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 中航油才算是看到了新的希望 。
他们打算成立一家从事海外石油期货交易的公司对冲石油上涨的风险 , 说不定遇到石油猛涨猛跌还能小赚一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