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航天梦,竟然被俄罗斯“卡脖子”了?( 四 )



不过 , 在NASA退出载人航天领域之后 , 俄罗斯航天局作为全球范围内唯一能把美国人送上天的航天机构 , 实际上已经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 一口价 , 爱签不签 , 不签你就别上天 。 (后来中国也具备了载人航天能力 , 但鹰酱担心兔子偷技术 , 出台了沃尔夫条款 , 禁止NASA和中国航天有任何合作 , 共享数据都不行)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
而且 , 大毛也清醒地知道 , 自己和鹰酱也就是一锤子买卖 , 长久合作那是不可能的 , 只要NASA再次搞出飞船 , 这生意也就到头了 , 现在不宰他 , 更待何时啊?

此后 , 俄罗斯“联盟号”对NASA的收费标准水涨船高 , 到2018年“联盟号”船票价格已经蹿升到8100万美元/人 。

而曾经是蓝星第一太空强国的鹰酱此时只能任人宰割 , 毕竟技术和设备掌握在别人手中 , 这个“冤大头”还真得当到底 , 并且一当就是近10年:据官方披露 , 截至2019年7月 , 为了送美国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 , NASA累计在“联盟号”购买了70个座位 , 总金额39亿美元 。

而本来财政困难的俄罗斯航天局 , 在NASA的“帮助”下反而越活越滋润 , 度过了最缺钱的日子 , NASA“资敌”实锤了 。



03

那么 , 美国除了租人家的飞船 , 就没有个plan B吗?毕竟美俄翻脸还是大概率的事儿 , 大毛真翻脸了 , 那美国在外太空的千亿资产可就打水漂了 。

当然有plan B 。



为了实现重返月球的目标 , NASA在航天飞机退役后马上启动了新一代“太空发射系统”的研制 。 为了实现高安全和可持续性 , 采用渐进式发展模式 , 包括SLS-1、SLS-1A 和SLS-2三种构型 。

SLS-1主要为月球初始探索任务和近地轨道以远的科学试验载荷发射任务提供支撑;SLS-1A在SLS-1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力 , 并可适用于载货任务的有效载荷整流罩和适配器;SLS-2主要用于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及近地轨道以远的载人任务 。



不过 , 十年过去了 , 传说中的史上最强运载火箭系统SLS仍然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 为什么呢?关键零件航天发动机拉胯了 。

在美苏太空争霸时代 , 美国就对苏联RD-180这款性能卓越、推力惊人的火箭发动机垂涎不已 , 苏联解体后 , 美国各大军火公司、国防部、NASA等疯狂涌入俄罗斯买买买 , 虽说造不如买的思维不可取 , 但是架不住便宜啊 , 先买了再说 , RD-180发动机就被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购得 。



当然了 , NASA还是要脸的 , 蓝星第一太空强国用苏联发动机上天 , 传出去丢得起这人吗?因此 , RD-180火箭发动机送至美国后 , 需通过合资企业贴上“美国制造”商标 , 用最快的方法实现了“国产化” 。

用上RD-180之后 , 美国人发现实在是太香了 , 如果自己研发 , 至少需要5年的研发时间和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投入 , 预计研发成功后单台发动机的成本大约为3000万~5000万美元 , 而且研发成功之后还有一段漫长的不成熟阶段 , 敢用不敢用还不好说 。

而RD-180发动机的单价仅为1000万美元 , 目前已经有600多次发射经历 , 无论是成本优势还是性能成熟度方面都是毋庸置疑的 , 便宜大碗 。

啥?自废武功?看不出我这是吸星大法?我在吸毛熊内力啊!



所以 , 在采购俄罗斯发动机的这些年 , 美国公司都懒得研发同类发动机了 , 毕竟只要俄罗斯一天不断供 , 美国同类发动机就根本不可能有市场 。

所以 , 这次罗戈津扬言断供发动机 , NASA一下就慌了 , 没了RD-180 , 自家发动机没个三五年根本达不到这种性能和可靠性 , 那这几年NASA那些旗舰项目咋整?还上不上火星?

好在 , NASA还有个plan C , 这个plan C就是:外包 , NASA当甲方 , 把运输的活儿外包出去 , 培养几个太空运输公司 , 自己把精力放在更有“科技含量”的事儿上 , 什么星际移民啊、火星采矿之类的 , 小投资解决大问题 , 四两拨千斤 。



其实早在航天飞机项目时代 , 美国已经认真考虑过外包的事儿 。

1984年 , 美国国会通过了《商业太空发射法案》 , 允许民间私人发射火箭 , 并要求NASA鼓励太空产业商业化 。 该法案促进了洛克希德、马丁·玛丽埃塔、波音、通用动力、诺斯罗普、格罗曼、轨道科学等一大批军工巨头进入火箭发射领域充分竞争 , 竞争后火箭的运力成本优势也逐渐击败了昂贵的航天飞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