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拯救“吃喝”新消费( 三 )


当然 , 上述产品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实验室阶段 , 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这场由基因生物学家主导的“食品革命”在方向选择上正变得越来越大胆 , 未来新品类的开发同样充满想象空间 。
三、月亮与六便士:那些食品原料的投资机会
抬头盯住天空中的月亮 , 也不能错过脚下闪闪发光的六便士 。
前面提到 , 中国的食品企业高度内卷 , 大家对价格极其敏感 , 因此“降低成本”仍是当前行业中最大的刚需 。
在我们看来 , 当前食品原料端的“效率型创新”依然是一个值得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方向 , 特别是那些市场想象空间大 , 需求增速供给增速的赛道 。
1. 纤维素
前几年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词叫“膳食纤维”——这其实是一类物质的统称 , 泛指那些来源于蔬菜和粗加工谷类、但却无法被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
“纤维素”就是膳食纤维家族中的“后起之秀” 。
简单来说 , “纤维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部分 , 成分以 β-14 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线性化合物为主 , 属于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 , 在海外被称为“复合植物细胞壁纤维” 。
图:植物中纤维素的存在形态
如果用建筑业作类比——纤维素类似于食物中的“钢筋” , 能起到骨架支撑的作用 , 同时它也有一部分“混凝土”的功能 , 可以代替蛋白质或脂肪 , 增加饱腹感 , 但又不会转化成热量被人体吸收 。
比如过去我们吃淀粉肠感觉不像肉 , 没有嚼劲 , 主要是因为里面水和淀粉加得太多 , 改变了肉类的原有结构 , 这时加入一定的纤维素 , 就可以恢复部分“骨架”的功能 , 达到提升口感的效果 。
此外 , 1g纤维素加水膨胀后 , 大约可以替代6-8g左右的蛋白质/脂肪 。 例如100g原料肉 , 加工后能产出180g肉制品 , 用了纤维素之后可以提升到220g , 不仅改善了产品体验、提高出品率 , 还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
图:纤维素的应用领域
纤维素本身也具备重要的营养功能 , 是美国FDA认证的营养强化剂 , 海外用了60年临床时间验证其功能性 , 确认它可以通过增加粪便量 , 促进肠道蠕动 , 加快粪便排泄 , 达到体重管理、肠道改善和慢病辅助的功效 。
值得注意的是 , 部分膳食纤维(如菊粉)如果过量摄入 , 会引发胀气、给肠胃带来负担 , 各国法规都会限制其日摄入量;但对于纤维素 , 目前海外和国内都没有生产用量限制 , 使用人群也不受限 , 安全性可见一斑 。
目前纤维素在国内还是比较新的产品 , 2016年中国才逐步发展出食品级纤维素市场 , 但是在欧美和日本 , 纤维素的应用已经超过60年 。 究其原因 , 一是纤维素是伴随食品加工业发展到高度精细化才会诞生的技术 , 二是它与消费者健康饮食意识的高度相关 , 只有在国民普遍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风险 , 饮食结构需要换挡的时候 , 其价值才会真正体现 。
2. 替代蛋白
随着人类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 , 蛋白质缺乏问题也在变得越来越严峻 。 (可参考此前内容《蛋白质的革命:为什么需要关注人造肉?》)要解决这个问题 , 唯一的方式就是开发新的“替代蛋白”技术 , 比如人造奶、人造肉等等 。
受限于当前的成本和技术限制 , 其中大部分方案距离产业化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 在今天真正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中 , 昆虫蛋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方向 。
图:不同动物产生1磅蛋白质的所消耗的资源
从纯经济角度看 , 昆虫其实非常适合作为食物来源 , 比如红蚂蚁所含的蛋白质是同等重量牛肉的1.5倍 。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如古代猿人和黑猩猩 , 都曾经拿昆虫当过主食 , 中国很多地区至今都还保留着制作昆虫类食品的习俗 。
但人类文明最终选择了猪牛羊而非虫子 , 究其原因 , 一是昆虫难以捕捉 , 不如捕食大型动物更划算;二是大部分野生昆虫体内都含有细菌病毒和致敏物质 , 对人体健康不利 , 甚至会致命 。
而科技发展到今天 , 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工业化养殖、基因编辑、智能育种和性状改良等手段 , 在技术上基本解决掉上述问题 。 如果抛开主观感受不谈 , 食品级昆虫蛋白的大规模替代其实是完全可行的 。
图:昆虫蛋白的生产过程
不过 , 碍于情感和人群接受的程度 , 今天的昆虫蛋白应用仍然是以饲料为主 , 典型如替代水产饲料中的鱼粉添加、饲料/宠物粮的抗菌肽膳食添加剂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