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异常再次出现 , 发射再度推迟 。 在中国航天史上 , 推迟发射是有的 , 但两次推迟发射极为罕见 , 各个系统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 当时火箭、飞船都已完成燃料加注 , 说白了 , 它们的组合体就是一个大导弹 。
天舟二号推迟发射后 , 已在飞船上装好的一些高价值样本 , 如航天员医学实验相关样本 , 必须尽快取出来 , 否则就有变质、失效的危险 , 而这些样品在发射前几小时刚刚装上去 。 两次推迟发射 , 货运飞船团队也两次爬上“大导弹”的发射架将样本取出 。
经过10个昼夜的奋战 , 火箭故障排除 。 5月29日20时55分 , 长征七号遥三火箭点亮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夜空 , 这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发射可谓一波三折 。
3、天舟二号完成了哪些使命?
天舟二号第一个任务就是送货:
它运送的6.8吨物资中 , 除了满足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轨3个月所需的生活和工作物资之外 , 还带去了推进剂 。 天舟二号为核心舱进行了推进剂加注 , 这是我国空间站核心舱推进系统首次实现完全自主补加 , 不需要地面指令干预或者航天员操控 。 除此之外 , 天舟二号还运送了一批实验设备和实验物资进入空间站 。
实现自主交会对接是天舟二号实现的第二个任务:
货运飞船发射升空约8个小时之后 , 追上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 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
验证“太空掉头动作”是天舟二号完成的第三个任务:
2021年9月18日 , 神舟十二号返回后的第二天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 , 绕飞到前向端口完成自主交会对接 , 进行了一个太空掉头动作 , 这也是关键技术验证任务之一 。
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完成大型在轨飞行器转位实验:
完整的中国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 , 共3个舱段 , 而两个实验舱明年才能升空 。 实验舱先在核心舱前面进行交会对接 , 但实验舱的长驻位置在核心舱的两侧 , 怎么办?天舟二号就完成了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的关键技术的验证 。
2022年1月6日 , 天舟二号在机械臂抓取的状态下 , 与空间站组合体解锁分离 , 分离后 , 天舟二号在机械臂拖动的拖动下 , 以核心节点舱球心为圆心进行平面转位 。 随后 , 天舟二号又进行了一次反向操作 , 再次对接到核心舱前向端口 。
天舟二号在轨十个月本身就是一次任务: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设计寿命是一年 , 天舟二号在轨飞行十个月已经接近其在轨寿命 , 这本身就是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性能的一次验证 。
总之 , 天舟二号作为第一艘正式向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运飞船 , 不仅为神舟十二号提供了各种物资 , 还进行了多项关键技术验证任务 , 至此已经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务 。
4、为什么不回收天舟二号?
正如文章开头叙述的那样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后 , 会在受控的状态下择机再入大气层 , 并在南太平洋上空完全解体焚烧 , 不会对海面的设施或者船只造成影响 。
那么为什么天舟二号完成任务后要坠毁呢?难道不能回收再利用吗?我们来看一下原因:
1、已达使用寿命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设计寿命是一年 , 这一点我们在上文中多次提及 , 也就是说天舟二号在轨飞行十个月 , 即将达到设计寿命 。 那么即便回收了天舟二号 , 也无法再次执行飞行任务 。
2、最大化运载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 , 天舟二号设计之初就是按照不回收的方案来设计的 , 当然无法进行回收了 。 那么为什么不设计成像龙飞船那样 , 可多次往返使用的货运飞船呢?我们对比一下两者的运载能力就明白了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最大运载量是6.9吨 , 运载量超过了满载时的总重量 , 是世界上现役货运飞船中最高的 。 其货运能力是俄罗斯进步M货运飞船的3倍 , 是SpaceX货运龙飞船的2倍 。
龙飞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回收并再次使用的货运飞船 , 有资料显示它的上行货运能力达到了6吨 , 但这个数据中有很大的水分 。
因为龙飞船是可回收飞船 , 它的返回舱和推进舱合在一起呈一个倒锥形 , 并且具有隔热烧蚀层 , 还带着一个大大的降落伞 。 而且龙飞船的倒锥形舱段后部还设置了一个圆柱形的非加压舱 , 占据了整个飞船的大部分体积 。
而且加压舱只能运送空间站的部件或者卫星等 , 不能运送空间站航天员所需的物资 。 龙飞船运送的补给品只能装在加压舱中 , 最多也就3.3吨物资 , 这只有天舟二号的一半 。
推荐阅读
- 天文学家捕捉到垂死恒星吹出的烟圈
- 你知道如何进行自我 COVID 检测(快速抗原)吗?
- 太空出差三人组即将返回,东风着陆场演练现场曝光
- 神舟十三号返航在即,着陆场20000平方公里,该怎么搜寻航天员?
-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返回地球后,为何音讯全无?后来去了哪里?
- 太空出差三人组开始打包收拾,关于太空船返回舱,你了解多少?
- 天上有颗小行星叫“台湾” 本月最接近地球
- “昕传生物”获近亿元种子轮融资
- 创建可以驱动的水下机器人肢体,可能需要分布式和异构的内在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