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宇宙万物都不会是永恒的存在 , 太阳当然也不例外 , 科学家推测 , 在大约50亿年后 , 太阳就会因为其核心“燃料”的耗尽而走向消亡 , 届时的太阳会演化成一颗体积庞大的红巨星 , 除此之外 , 太阳还会发生可怕的“氦闪” , 其在一瞬间释放的能量可以高达太阳正常状态的上亿倍之多 。
可以想象的是 , 到那个时候 , 太阳系将不再适合生命的生存 , 对于生命而言 , 这无疑就是太阳系的末日 。 需要指出的是 , 这并不是科学家在信口开河 , 因为就在413光年外 , 太阳系的末日已提前上演 。
根据恒星演化模型 ,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最终会演化成一种特殊的恒星——白矮星 , 它们的密度很高(可达10吨/立方厘米) , 其核心不再发生核聚变 , 仅凭原来的温度而发光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它们也会变得越来越暗 。
在室女座方向距离地球大约413光年的位置上 , 就存在着一颗白矮星 , 科学家将它称为“SDSS J1228 + 1040” , 初步观测数据表明 , 这颗白矮星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70% , 而在它的周围 , 存在着一个罕见的“碎屑环”(如下图所示) 。
【413光年外,太阳系的末日已提前上演,令人担心地球的未来】
在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中 , 科学家利用甚大望远镜(VLT)、加那利大型望远镜(GTC)等观测设备对“SDSS J1228 + 1040”的“碎屑环”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 , 通过“多普勒层析成像技术” , 科学家发现在这个“碎屑环”中 , 还存在着一个天体 , 随后将其命名为“SDSS J1228 + 1040b” 。
分析结果表明 , “SDSS J1228 + 1040b”距离其主恒星大约50万公里 , 直径在600至720公里之间 , 密度至少有7.7克/立方厘米 , 最高可达39克/立方厘米 , 这正好处于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的核心密度范围 。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 , 在不太遥远的过去 , “SDSS J1228 + 1040”曾是一颗处于主序星阶段的恒星 , 当它因为核心“燃料”的耗尽而走向消亡时 , 其体积发生了剧烈的膨胀 , 随后还发生了“氦闪” 。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离它较近的行星均被摧毁 , 而现在围绕在它周围的“碎屑环”其实就是这些行星的“残渣” , 至于“SDSS J1228 + 1040b” , 则很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所残留的行星核 。
不得不说 , “SDSS J1228 + 1040”的发现 , 令人担心地球的未来 , 或许在50亿年之后 , 太阳系的末日真正上演之时 , 地球可能也只会留下这样一个行星核 。 现在的我们也只能希望 , 在这一切发生之前 , 人类至少应该可以具备足以在太阳系之外生存的科技 。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 , 既然太阳的消亡是因为“燃料”耗尽所引发的 , 那为什么太阳到那个时候还会膨胀 , 并且还会发生“氦闪”?能量从何而来呢?我们接着看 。
太阳并不是一个整体上都“燃烧”的大火球 , 实际上 , 太阳的能量来自其自身的核聚变反应 , 然而在太阳的内部 , 只有核心区域的物质才会参与核聚变 。
如上图所示 , 在太阳的内部存在着一个“辐射区” , 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会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去 , 由于“辐射区”的存在 , 太阳外层的物质却无法进入到太阳的核心区域 , 正因为如此 , 在太阳的整个主序星阶段 , 都只会消耗其核心区的“燃料” 。
太阳在主序星阶段的“燃料”其实就是氢 , 由于太阳核心的温度和压强并不足以引发氦的核聚变反应 , 因此当太阳核心的氢全部聚变成氦之后 , 其内部就失去了抵抗自身重力的能量 , 于是太阳的体积就会收缩 , 从而造成其内部的温度和压强迅速升高 。
在这种情况下 , 那些原本位于太阳核心外侧的氢就会因为达到反应条件而发生核聚变 , 其产生的高温又会引起更外侧的氢发生核聚变 , 这就好像太阳核心的外壳被“点燃”了一样 , 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氢壳层核聚变” 。
推荐阅读
- 为何我们能造出莫比乌斯环,却无法造出克莱因瓶?它是什么?
- 站着睡觉,一脚踢飞狮子,凶猛的长颈鹿是怎么交配的?
- 超级血月遇上月全食,预兆什么?专家解答:不用怕这只是天文现象
- 贝加尔湖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给出解释,湖中海洋生物却成谜团
- 徒手掰开“原子弹”,DNA断裂身体化成血水,成了“活死人”
- 地球诞生后出现过的高等文明都有什么呢?人类和高等文明一样吗?
- 鱼都会做数学了!1到5以内加减1都没问题
- 中国科学家改写历史!化石证明:600万年前猫头鹰不是“夜猫子”
- 解读万有引力的前世今生,来看爱因斯坦如何诠释引力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