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经前期综合征医案、配方

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育龄妇女在应届月经前7~14天(即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的一系列精神行为和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后症状就消失,因为以精神、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故名为“经前紧张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而本病除了精神神经症状外,还有各器官、系统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故现在称为“经前期综合征”(简称PMS),也有学者称为“黄体期焦虑症”(LLPDD)据有的学者统计,在18~45岁妇女中约有30%有中到重度的周期性情绪改变,约10%需要给予治疗 。
临床症状:①典型症状常在经前1周开始,至月经前2~3天最严重,经后突然消失 。最初感到全身乏力易疲劳、困倦、嗜睡、精神紧张、身心不安、烦躁、遇事挑剔、易怒、感情冲动、争吵、哭闹、不能自制,或者没精打采,抑郁不乐、焦虑、忧伤或情绪淡漠、爱独居、不愿与人交往、注意力不能集中,判断力减弱,甚至偏执妄想,产生自杀意识 。②除了这些精神症状外,还出现手足、眼睑水肿、恶心、呕吐、腹泻、尿频、盆腔坠胀、腰骶部疼痛、头晕、头痛、乳房胀痛、食欲改变(增加或厌食)、潮热、出汗、眩晕、心悸、油性皮肤、痤疮、性欲改变等 。经前期综合征发病原因虽然还不很明确,但通过近年的深人研究,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病诱因可能产生于黄体的E2、孕酮及(或)它们的代谢产物 。由于它们的周期性改变,通过神经介质的介导(它们包括-EP、5-r,甚至还有y氨基丁酸、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而影响脑内某些区域功能,形成精神神经内发泌障碍,产生众多、涉及多系统的症状 。外周血内卵巢甾体激素水平在经前期综合征患者虽仍在正常范围,但它并不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水平,它对中枢神经介质的影响仍与健康妇女不同 。
预测神经介质学说,可能圆满解释经前期综合征多因素、异原性障碍这一特点 。
在中医学文献中散见于“脏躁”、“不孕”、“经前乳胀”、“经行泄泻”、“经行水肿”、“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等症 。肝郁气滞、肾水不足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乳头、胸胁、小腹乃肝经循行之分野,冲任隶属于肝肾,肝经积郁则诸症丛生;肾水不足,肝木失于涵养,横道为患,累及脾土,运化失积,水谷精微不化,泛滥为湿,聚、,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经前期综合征医案、配方】湿成痰,与心、肝之火相合,痰热蒙蔽清窍,或精神情绪异常;或经前、经行头痛,或乳房胀痛,或便溏纳减,或水肿等症 。经前血海充盈,肾水阴血不足,脏腑功能失于平衡,内有积郁之火待机而发,月经来潮以后,积郁之火及心、肝之火得以疏泄,又值肾阴修复之时,症状也次递而暂时消退,如此反复,随月经周期而呈周期性发作,中医治疗主要是以调肝益肾为主,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结合疏导,若累及心、肝、脾,痰热互结,蒙蔽清窍则随证加减,可获较好的效果 。
陈氏认为经前期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肝郁,因五脏中肝主疏泄、藏血、调情志,且肝脉连及冲任,故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情志失调均可致肝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则出现气滞血瘀证候(乳房胀痛、偏头痛、下腹胀痛等);“气有余便是火”,肝郁久、气郁化火则出现肝郁化热证候(乳房胀痛、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呕恶、舌红少、脉弦滑等);火灼伤阴,阴不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证候(头昏目眩、巅顶掣痛、急躁咽干、舌红苔黄、脉弦细等,阳亢甚则出现阴虚火旺证候(双乳胀痛作痒、手足心热、心悸失眠、口干舌燥或口舌生疮、舌红少、脉细数等),“阴损及阳”,日久可出现脾肾阳虚证候(面目或下肢浮肿、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缓或沉细等) 。此外,木郁克土,脾失健运,可致气血两虚,先后天失养,日久亦出现脾肾阳虚证候 。因此临床上肝郁化热型证候最常见 。
【临床应用】
陈敏26用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治疗该病21例,疗效满意 。药用:丹皮、当归各12g,焦山栀、薄荷各1g,柴胡、白术各15g,白芍20g,茯苓30g,炙甘草6g 。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少或苔黄,脉弦滑或弦细加玄参15g,枳壳10g;乳房痛痒或下腹胀痛甚加炒川楝、延胡索、郁金各15g;头昏头痛甚则目眩加川芎、决明子各15g,蔓荆子20g;伴见呕恶加旋覆花、法半夏各15g,代赭石20g;心悸失眠加酸枣仁、珍珠母各20g,夜交藤0g;肢冷乏力、大便稀溏或面目及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缓或沉细去丹皮、焦栀、薄荷,加制附片15g(先煎30~40min),干姜、桂枝10g,泽泻20g,黄芪30g 。每日1剂,水煎取汁,每次温服00ml,每日3次,自经前1周起服至下次月经经净 。治疗结果:临床痊愈5例(23.8%),显效12例(57.1%),有效4例(19.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丹皮、焦栀、薄荷清散郁热,当归丹皮尚有化淤之力,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 。全方养血健脾,疏肝清热,故可收到满意疗效 。
窦氏丹栀逍遥散加减治该病60例方:丹皮12g,栀子9g,白芍15g,当归12g,茯苓12g,焦白术10g,郁金12g,青陈皮各12g,醋柴胡12g,制香附10g,炙甘草6g 。加减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0g,菊花12g,以补肾益阴,平肝潜阳;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型加炒枣仁10g,沙参12g,麦冬10g,以养阴清热,安神定志;脾肾阳虚、水湿停滞型加防己12g,黄芪10g,车前子20g,以益气健脾利水;脾肾两虚、虚火妄动型加百合10g,生地10g,以滋阴降火;风热袭肺型加金银花1g,连翘12g,以疏风清热,辛凉解表心脾两虚型加潞参15g,炒枣仁15g,百合12g,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于经前14天开始服用,服至月经来潮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为1个疗程 。结果60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51例,占85%;好转8例,占13.33%;无效1例,占1.67% 。总有效率为98.33% 。
【病案举例】
1.李某,29岁,已婚,2001年3月5日初诊 。在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及丈夫各项检查正常情况下,结婚3年而未孕患者近2年来月经紊乱,20~60天月经来1次,伴痛经,量多,色暗红,有血块,经前1周开始出现烦躁、焦虑不安、失眠精神恍惚、脾气暴躁、痛苦不堪等症状,曾欲服安眠药自杀,幸被家人发现而阻止 。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 。诊见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数辨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丹皮12g,栀子9g,白芍15g,当归12g,茯苓12g,焦白术10g,郁金12g,青皮12g,陈皮12g,醋柴胡12g,香附10g炙甘草6g,红花8g,益母草15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服用1个疗程后诸症消失 。
后予逍遥丸,8粒/次,每日3次,口服以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访,已闭经50多天,尿HCG阳性2
白某,女,19岁,未婚 。14岁月经来潮,经期尚准,近几个月来,每于经前1周出现情绪焦躁,易怒不能自制,同时,伴有咽喉红肿疼痛,两胁及小腹胀痛,大便干结,经净后症状渐消失 。如此反复发作已有数月 。诊见: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诊为:经前期综合征,证属肝气郁结,积郁化火,治以清肝解郁,壮水制火,方用:丹栀消遥散合知柏地黄丸,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当归10g,生白芍10g,薄荷6g,知母15g,黄柏0g,生地15g,山茱萸15g,泽泻10g,服药7剂 。次月,当经汛将到之前,以预防为主,仍宗原意,又服方7剂,三诊时症状明显改善,性情稳定一如常人,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