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加减治口僻医案

口僻,亦称面瘫,俗称“吊线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 。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络脉空虚,感受风邪,风痰阻络所致 。一般经过1~2个月治疗可完全恢复正常 。若逾期未恢复者,多为久病气滞,痰浊、瘀血闭阻脉络,恢复较慢 。
本症可归于中医学“真中风”及“瘛疭”范畴 。“瘛”即抽搐,《张氏医通·瘛篇》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其病因为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所致 。《景岳全书痉症》说:“凡属阳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急之病 。”说明此病与血虚有直接关系 。
本病患者均以血虚风动为其抽搐之本,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故选择四物汤养血息风 。临床应用四物汤加减,在养血息风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口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病案举例】
1.患者,女,61岁,因右侧面瘫4个月,伴右侧口角抽搐1个月,于2000年1月18日来诊 。刻下症见:右侧口眼歪斜右口角时有抽搐,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头晕心悸,纳少,多寐,二便调,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为气血两虚,虚风内动 。治以养血息风,佐以益气 。处方:当归10g,川芎8g,白芍12g,生地、熟地各10g,生黄芪30g,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4g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共服28剂,面部抽搐愈,又继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 。
按:患者之病,本为脉络空虚,久病营血不足,又因年老体虚,正气不足,久病伤气,致气虚益甚;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血能生气,所谓“有形之血生无形之气” 。故方中重用生黄芪30g,大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气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白附子、僵蚕、全蝎合用祛风化痰止搐 。全方使气血充足,筋脉得养,则虚风自灭 。
【四物汤加减治口僻医案】2.患者,女,57岁,主因右侧口眼歪斜7个月,伴右侧口角抽搐2个月,于1998年11月12日来诊 。刻下症见:右侧口眼歪斜,右侧口角抽搐时作,面色晦暗,唇淡而无华,舌淡暗有瘀斑,苔白,脉弦涩 。中医辨证为:脉络空虚,瘀血阻络治以养血息风,活血通络为主 。处方:当归10g,川芎8g,白芍12g,生地、熟地各10g,桃仁10g,红花10g,白附子10g,僵蚕1g,全蝎4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共服35剂,面部抽搐愈,又继服10剂,巩固疗效 。随诊半年未复发 。
按:本患者久病未愈,脉络不畅,瘀血痹阻;又因其病本为脉络空虚营血不足,且瘀血不去,新血难生 。故治疗在补血治本的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之桃仁、红花,使瘀血去新血生,经脉得养,则虚风自灭;加白附子、僵蚕、全蝎加强祛风化痰止搐之功 。
3.患者,女,31岁,平素急躁易怒,此次因左侧口眼歪斜,伴面部抽搐2年余,于1999年11月7日来诊 。刻下症见:左侧口眼歪斜,左口角时有抽搐,面色潮红,头晕头胀,情志不畅时加重,寐安,纳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沉弦细 。中医辨证属血虚肝旺,虚风内动 。治以养血平肝,息风定搐为主 。处方:当归10g,白芍12g,生地、熟地各10g,天麻10g,钩藤20g,僵蚕10g,全蝎4g,蜈蚣2条 。水煎早晚温服,每日1剂 。共服54剂,面部抽搐愈,继服14剂,巩固疗效,随诊半年未复发 。
按:患者脉络空虚,营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又逢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阳上亢,阳化风动 。治疗以养血息风为主,佐以平、
肝潜阳 。以当归、川芎、生地、熟地、白芍养血息风,天麻、钩藤平肝潜阳,僵蚕、全蝎、蜈蚣祛风化痰止搐,从而使血充、肝平、风息、搐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