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说起基因 , 你肯定不会陌生 , 它既是生物课的重要知识点 , 又是各类大众媒体上的常客 ,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频率相当高 。 关于基因的知识 , 我们多少有所了解 , 比如 , 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片段 , 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 , 由父母遗传给子女 , 等等 。
跟基因知识有关的信息中 , 有些以吸引读者眼球为目的 , 不太在乎本身的科学性 。 比如 , 你肯定见过类似的报道:“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的关键基因”“研究发现:某基因预示着你的死亡时间” , 说的好像只要破译了基因就能破译我们的命运 。
科学家们一开始是抱着这种愿景的 , 可他们渐渐发现 , 对基因的研究越深入 , 基因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 就越扑朔迷离 。 实际上 , 基因在我们身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极其复杂 , 任何一个基因对我们产生的影响都很有限 , 并不存在什么决定性的“肥胖基因”或“死亡基因” , 更不存在基因决定命运的情况 。 刚才那些吸引眼球的论述 , 其实是在用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来看待基因 , 并不利于我们去真正了解基因的本质 。
今天介绍的这本《我们人类的基因》 , 拨开了笼罩在基因科学上面的重重迷雾 , 为我们还原了基因最本来的面目 。 作为身体中不会撒谎的遗传日志 , 基因记录了人类这个物种的演化历史 , 也赋予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面孔、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 。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 , 原来我们的祖先遍布全球各地;原来自诩为自然界最高等生物的我们 , 体内基因数量还没有水跳蚤和香蕉多;破解基因密码 , 并不意味着能治疗百病;基因也不代表命运 , 它只是一场关于概率的游戏 。
本书作者叫亚当·卢瑟福 , 是英国一位演化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 。 他是伦敦大学的遗传学博士 , 同时也是英国广播公司一档科普节目的主持人 。 他还曾经在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工作过十多年 , 参与并主持过多部科学纪录片的制作工作 。 卢瑟福擅长把严肃的科学知识和幽默易读结合在一起 。
话不多说 , 接下来我就通过两个部分 , 来为你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 我们先聊聊基因如何记录了我们的过去?
第二部分 , 我们进一步说说基因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我?
第一部分
说起人类的演化 , 我们会觉得 , 这个过程的基本逻辑很清楚 。 远古时期有一类猿猴 , 它们从树上走下地面 , 演化出了好几种会使用工具和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 , 然后 , 其中一种原始人逐渐打败了几个兄弟 , 演化成今天的现代人 。 这种观点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 , 它符合经典的进化理论 , 不同物种的进化路线就像树干到树枝的分叉一样 , 形成一张树状图 , 而那根最长树枝的末尾就是今天的我们 。 但是 , 对现代人类的基因分析显示 , 人类的演化远非进化树理论描述的这么简单 。
今天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 , 现代人类最早发源自大约20万年前的非洲东部 , 并在大约10万年前开始逐渐走出非洲 。 所谓现代人类 , 指的是“智人”这个物种 , 智慧的智 。 今天所有人类都属于智人 , 但在10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时 , 古人类家族中却还存在着智人的几个亲戚 , 比如 , 早已在欧洲定居的尼安德特人 , 和在中亚地区定居的丹尼索瓦人 。 虽然今天这两种古人类已不见踪影 , 但严格来说 , 他们其实也没有真正消失 。 这听起来挺奇怪的 , 什么叫没有真正消失呢?
这是因为 , 这两种古人类把自己的基因留在了我们的身体里 , 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自己的存在 。 通过基因的分析对比 , 人们发现 , 如今的欧洲人体内 , 平均有2.7%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 , 有些东亚人体内的这个数字还要更高;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 至今仍然存在于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原住民体内 , 占到了他们基因总量的5% 。 这表明 , 过去 ,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都与智人发生过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 也就是有繁殖活动 。
说到这里 , 可能会有人会想到一个问题 , 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到底算不算是同一个物种?从一方面看 , 这三种人类能产下可繁殖的后代 , 这证明他们彼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 那这样来看 , 他们应该属于同一物种;但是从另一方面 , 从基因的角度看 , 这三种人类的基因又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 所以 , 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之间的亲属关系 , 至今都没有定论 。 此外 , 科学家们还发现过其他几种身份尚未认定的古人类化石 , 它们也有可能与我们有着相当程度的联系 , 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提取到这些古人类的DNA , 所以 , 学界还没法对它们的远近亲疏作出判断 。
推荐阅读
- 森林面积若增加1倍后会怎么样?科学家:人类可能难以承受后果
- 太阳系涅墨西斯星1500万年后将回归,科学家预言届时地球或将发生大动荡?
- 东北虎vs美洲拟狮,谁的战斗力更强?结果令人难以接受
- 每过10年就换一个研究方向,换着换着,他居然成了诺奖热门人选
- 年轻30岁!科学家让皮肤细胞“返老还童”,未来或能治老年病
- 地球要凉了?新研究:地球内部的冷却速度远超预期
-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我国科学家都帮忙证明是真的了,民科真的可以歇歇了
- 案例:东北团伙主犯抢劫出租车6次,杀害9名司机,抢劫杀人连续犯案
- 为什么人类会进化掉体毛,唯独保留了头发,腋毛和阴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