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医案
抗生素使用在抑制或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体正常菌群,使正常的肠道菌失去平衡,导致菌群失调,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老年及儿童影响较大,这已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
目前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指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内常住的菌群或过路的菌群定植于肠黏膜、并迅速繁殖,引起腹泻 。是抗生素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疾病 。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易复发 。
【临床应用】
王氏以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肠炎(腹泻)43例,予以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治疗,处方:炒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炒苍术10g,炒薏苡仁20g,山药12g,白扁豆10g,厚朴6g,陈皮6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每日1剂治愈(服药30剂后,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大便培养阴性,停药1月后随访未复发)21例;显效(服药3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大便1日1~2次,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无伪膜及血丝)18例;无效(服药30剂后,症状无改善,大便培养、大便常规检查仍异常)4例 。
【病案举例】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医案】患者,男,35岁,工人,因上呼吸道感染,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治疗7天后,出现腹泻,下腹隐痛,大便每日5~8次,伴有黏冻及血丝,无发热及里急后重感 。查血常规:白细胞10.5×10/L大便常规:高倍镜下白细胞8~10个 。大便培养:大量革兰阴性杆菌,少量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 。西医诊断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予万古霉素、灭滴灵、思密达等药治疗10天后无效,转中医治疗 。就诊时:面色少华,乏力,倦息,纳少,大便每日5~7次,有黏冻血丝,伴下腹隐痛,喜按,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弦 。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阻,中焦运化失司 。治当健脾行气、和胃化湿,处方:炒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炒苍术10g,炒薏苡仁20g,山药10g,白扁豆10g,厚朴6g,陈皮6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 。每日1剂 。服药15关后,大便成形,无黏冻血丝,纳食增加 。续服15剂后,复查大便常规、大便培养正常 。停药后1月未见复发 。68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大量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了肠道菌群失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下腹痛,大便次数每日5~10次,大便有伪膜血丝,伴乏力,纳少,面色不华 。中医辨证属虚实夹杂,脾虚与湿阻并存,应扶正健脾,则湿无从去;光燥湿,则脾虚更甚 。所以治疗上,应扶正祛邪并施,才能正存邪生 。方选平和健脾之剂参苓白术散,意在扶正不碍邪,合用平胃散燥湿行气,使脾气旺盛,湿去气行,中焦运化恢复正常 。
推荐阅读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肠道菌群失调症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消化不良综合征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糖尿病性胃轻瘫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胃黏膜脱垂症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脂肪肝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痢疾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乙型肝炎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肝硬化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消化性溃疡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