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癔病性抽搐医案、配方

癔病性抽搐
癔病性抽搐以抽搐及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这些精神症状往往牵涉到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中医认为素体阴液亏虚是其本,“离愁苑结”情志自病是其标,惊恐恼怒动肝生风是发作的诱因 。
【临床应用】
李氏等用柴胡疏肝散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枳壳宽胸理气,白芍、甘草柔肝 。如肝肾阴虚,加龟板、生地、生牡蛎育阴潜阳,阴虚动风抽搐则用全蝎、天麻、僵蚕、蜈蚣、蝉衣祛风止痉 。失眠用百合、夜交藤、炒枣仁、珍珠母镇静安神 。癔病性抽搐不同病案既有相同病理基础,又有临床表现不同特点 。因此,运用本方中亦应随证稍有加减,辨证用药 。
【病案举例】
1.肝气郁结,风痰上升 。李某,女,32岁 。1983年10月就诊 。1周前和他人发生争吵后于当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大声痛哭,继而四肢抽搐,抽搐动作不规则,每分钟5~10次,口中语无伦次呼喊,无恶心呕吐,无口吐白沫及咬舌,亦无二便失禁 。在我院内科住院1周,经检查心电图、电解质、头颅CT均无异常 。诊断“癔病”,给以镇静,静推葡萄糖酸钙及暗示治疗,效果不佳,发作次数仍频繁 。家属要求服中药治疗,故邀余诊治 。自诉胸闷气短,睡眠差,咽部不适,头痛、精神不振,苔薄黄、脉弦滑 。证属“风痰”,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实香附、天麻、茯苓、合欢皮、僵蚕、全蝎、栀子各9g,蝉衣10g,白芍20g,生牡蛎30g,胆南星3g.1日1剂,水煎服,服药前发作2次,服药3剂后无发作,但食纳差,精神不振,失眠,上方加麦芽15g,炒枣仁20g,共服用10剂,病愈出院,随诊1年未复发 。
2.肝肾阴虚,郁怒动风 。高某,女,50岁 。1993年4月诊 。
患者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善太息,时感胸闷,但平日无他疾患 。头痛,失眠,呃逆1周,伴发作性抽搐1天 。患者因丈夫外遇提出离婚,心情郁闷,于1周前出现头痛、失眠、啘逆、纳差,1天前出现:、
频繁抽搐 。诊:神志清醒,表情抑郁,前额有拔罐痕迹,头痛、失眠、口苦咽干、胸闷、呃逆振作、频繁抽搐,已绝经2年,舌少苔薄黄,脉弦细 。X线胸片示肺部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2次/分,诊断为癔病性抽搐,呃逆 。证属肝郁动风,胃气上逆 。治宜疏肝解郁止痉,和胃降逆,佐以滋阴柔肝 。方用白芍、枳壳、郁金、全蝎各9g,龟甲(先煎)、柴胡、麦冬、代赭石、香附各10g,生地、生牡蛎(先下)各15g,沉香3g,蜈蚣2条,炙甘草6g 。每日1剂,2剂后呃逆消失,仍时有抽搐,上方加天麻、蝉衣各10g,去沉香、代赭石服用5剂,抽搐消失,睡眠欠佳,胸闷,减去全蝎、蜈蚣,加丹参20g,炒枣仁30g,继服用3剂,并做思想工作,症状消失而愈 。
3.肝风内动,风阳上窜1.谢某,女,47岁 。2001年3月24日诊 。四肢发作性抽搐,头播动,失眠4天患者于4天前因与家人争吵,突然倒地,四肢抽搐,经掐人中,针刺等抢救,抽搐减轻,但表情淡漠,呼之不应,并伴有摇头,时而抽搐,呈发作状,被家人送来就诊,已能言语 。自述倒地抽搐前感头痛胸中烦热不适,心里清楚,但欲言不能,欲叫不出,胃脘似饥非饥,似饿非饿,并感腰困痛,手足心发热出汗 。月经紊乱半年,平日善言谈,性格开朗,喜交朋友 。诊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为癔病性抽搐 。证属肝肾阴虚,肝郁化风,风阳上窜 。治宜滋阴养肝止痉,疏肝解郁 。药用柴胡12g,僵蚕、枳壳、香附、珍珠母、黄连各9g,生地、龟甲(先下)、天麻、全蝎、夜交藤各10g,麦冬、白芍、当归、麦芽各15g,生牡蛎、炒枣仁各20g,炙甘草6g 。一天一剂,水煎服,2剂后头摇头痛明显减轻,能入睡,效不更方,上方去黄连、天麻再服,共20余剂,病愈而康 。随访2年未发作 。
按:例1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同时伴有摇头、不能言语,仍可诊为癔病性抽搐 。诊脉沉细数,舌红少苔胸中烦热,腰困酸痛,手足心发热出汗等症,故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加用龟甲、生地、生牡蛎滋阴潜镇,从肝气郁结,阴虚肝逆,风阳上窜,扰乱神明论治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癔病性抽搐医案、配方】又因有胸中烦热、失眠、舌红少苔加炒枣仁、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麦冬安神养阴清热 。例2以头痛、失眠、逆为主,又诊见频繁抽搐,口苦咽干,舌红少苔薄黄,脉弦细,乃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肾阴虚,肝郁动风所致,故诊为癔病性抽搐,逆治疗宜疏肝解郁止痉,和胃降逆,佐以滋阴柔肝 。除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外,加用柔肝熄风止痉之品,并用沉香、代赭石降气和胃 。例3除了四肢抽搐外并有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大声痛哭,口中语无伦次呼喊,咽部梗阻不适,诊苔薄黄,脉弦滑,因有争吵情绪波动诱因,故诊为癔病性抽搐 。肝气郁结,风痰上升,属“风痰” 。故除用疏肝解郁,祛风止痉外,加用胆南星、枳实、茯苓、栀子清热,祛风化痰之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