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治眩晕医案

眩晕是对位向(空间定位感觉)的一种运动错觉,患者在睁目时有周围景物旋转、上下晃动或左右移动的错觉,而在闭目时则有自身旋转或晃动的错觉 。眩晕须与头晕相鉴别眩晕还常伴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以及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心动徐缓、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临床见于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病因病理亦非常复杂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因肝风内动而发生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
认为眩晕是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景岳全书》又有“无虚不作眩”之说 。
由此可见,眩晕的发生其表是肝风内动,其本则属虚因阴精不足无以养阳则肝风内动,如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 。虽痰浊壅遏,气机不畅亦可形成眩晕则属本虚标实之证,用药时稍加治标之药即可,治本则应生精补阴为主 。生脉散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强阴益精,清热生津的功效,应用于眩晕证,每获良效 。
【病案举例】
1.王某,女,38岁,农民 。患者7年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之后出现头晕、心悸、烦躁、口苦等症,曾用中西药治疗,时轻时重至今未能治愈 。现症见: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乏力,口苦,脘腹痞闷,面色青紫,舌红苔腻,脉细涩略滑 。辨证属心血瘀阻,升降失常 。治拟益气活血,调畅气机 。方药: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丹参20g,半夏10g,白术10g,菊花10g,红花6g,桃仁9g,柴胡10g,山楂15g,升麻9g,枳壳9g,甘草6g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9剂,痊愈 。
按:此例因心血瘀阻,升降失常所致 。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丹参、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配合太子参达气行则血行的目的;半夏、白术健脾燥湿化痰;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本经》载“菊花主诸风头眩、肿痛、利血气”;柴胡舒肝理气升麻、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起到补气活血解郁,调畅气机的作用,故获良效 。
2.张某,女42岁,经常头晕目眩1年加剧20天,患者因头晕目眩不能劳动,于3个月前曾在某市级医院住院10天,经检查排除内耳性眩晕及脑动脉硬化、贫血等病,诊断为:低血压(原发性)头昏,给服西药(药名不详)至今无好转 。现在症见:头晕眼花,甚时不能站立,胸中上泛欲呕,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少便溏,形体瘦弱,舌淡苔白,脉细弱,血压82/54mg嘱其停服西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当归10g,炮姜6g,砂仁6g,炙甘草3g,煎水内服,每日1剂服药2天,测血压升至92/60mmHg,9天后诸症消失,步行回家,继服上方10剂加以巩固疗效 。5个月后随访,自诉再无反复 。
按:患者真阴亏虚,阴虚不能敛,阴虚阳故用生脉散为益气生津,敛阴固脱,方中人参补气生津;麦冬养阴生津,兼清虚火;五味子敛阴生津;三药合用为益气养阴,生津止渴而清虚火,故用本方加减治疗阴虚阳亢的眩晕症能收奇效 。
耳源性眩晕是一常见多发急诊病,西医治疗除镇静、扩张血管、脱水剂以及必要的维生素外,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及预防方法 。杨茂农等采用生脉散合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35例,并与西医治疗30例对比,发现中医治疗组有起效快、症状缓解彻底、不易复发的特点 。中医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西医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经卡方检验,中医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 。
3.某女,65岁,干部;主因眩晕伴恶心呕吐二十天,于1996年12月9日收入院 。患者自述二十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闭目难睁,平卧可稍缓解,动则感周围景物随之旋转,模糊不清,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为求系统诊治收人院 。人院症见:眩晕,动则加重如坐舟车状,视物模糊,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调,大便3~4日一行,质稀 。舌质淡苔薄,舌体瘦小,脉细按之无力 。既往于85年行/子宫全切术 。查体:体温36.5,脉搏6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90/75mmHg心肺腹(-),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叩顶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颈椎片提示:椎间隙狭窄,5~6颈椎关节突有明显骨赘形成 。人院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 。根据舌脉症表现中医辨证为气血双虚,予生脉注射液40ml+5%gns250ml静脉滴注 。第二天患者眩晕明显缓解,能睁目对答,视物清楚,旋转感消失精神较入院时转佳,开始有食欲纳食,经继续静点七天患者诸症完全消失,痊愈出院 。
按:该患者年逾七旬,脾肾虚衰,加之行子宫全切术更伤正气 。
【生脉散加减治眩晕医案】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无以化生则血虚,气虚无以载血上荣清窍而见头晕目眩 。动则耗气,气伤则诸症更重,舌淡体小,脉细按之无力均乃气血双虚之象 。生脉散中人参性温微苦入肺脾心三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 。麦冬微寒强阴益精,清热生津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汗生津 。三药相合,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之效 。另有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散治疗眩晕取得良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