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治癫证医案

癫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智失常性疾病,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以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等为主要病因病理 。在总结代医家对癫证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见证,陈小洵等认为癫证以心气虚弱为主要病机,证多属虚,兼有痰蒙心窍;治疗应以强心益气为主,化痰利窍为辅 。
曾以补心气阴法治愈数例被外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从服药效果及后期追访来看,治则选方对路,疗效甚好 。
【病案举例】
1.女,32岁,农民 。1984年7月2日初诊,主诉及病史:(其夫代诉)半月前因家事生气,彻夜未眠,自次日起即痴默寡言,间话不答,神情呆迷,有时小声自言自语,内容混乱,语无伦次;有时突然往外乱跑,拉回后复痴默呆坐,无所自觉 。不能料理家事,饮食睡眠皆无定时 。诊见面色晦暗,神情痴,常欲伏案而坐,时有自语,语声细弱,舌红、苔薄白润,脉沉弱 。辨证为心气虚弱,郁怒忧思,更伤心气,致神不内守;气弱运津不力,津凝为痰,上蒙心窍而发痴呆 。诊断为癫证,治宜强心益气,化痰利窍 。方药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g,五味子15g,麦冬15g,青皮10g,天竺黄6g,炙甘草15g,4剂,水煎服 。
7月6日复诊,服药后妄奔痴呆皆减,一日三餐按序,胡言乱语减少,但偶尔仍有外跑现象,夜眠不安较着 。此乃心经郁热,神失安守 。继服上方加桅子10g以清心热,生龙骨、牡砺各15g以潜镇心神,4剂 。7月11日三诊,神志清楚,言语有序,夜眠转好,给予牛黄清心丸2盒,健脾丸3盒以益气化痰清心7月27日四诊,表情和悦,言语清利,能眠纳好,已无痴语妄奔现象,病基本愈 。又给上方4剂以巩固疗效 。1985年10月追访无复发 。
按:本患者心气虚弱,心神失安;又因情志郁怒,气结而致痰凝,上蒙心窍,郁久化热,故在补益心气的基础上疏肝理气,化痰开窍,佐以清心热、镇心神之品,心气强壮,心神易安,痰去窍利而神清 。
2.患者,女,53岁,农民 。1984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阵发神志失常10余年,伴晨起泄泻 。病史:素情志抑郁,有阵发神志失常史,发作时悲伤欲哭,喃喃自语,近1年发作次数增多,发作时伴寒战、咬牙、神智糊涂、哭笑无常,有时胡言乱语,晨起泄泻 。
常心悸,失虑 。诊见表情淡漠呆滞,懒言,淡红、苔厚,脉弦细 。辨证为心气不足,心神失守;心火弱不能下温肾水,肾虚不生土,以致脾肾阳虚,痰浊内凝,上蒙心窍而发痴呆,湿浊下注而发泄泻 。诊断为癫证 。治宜益气强心,温补脾肾,燥湿化痰 。方药:党参20g,白术2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山药20g,扁豆20g,大白10g,苍术20g,神曲10g,半夏10g,藿香6g,肉桂8g,4剂,水煎服 。
7月20日复诊,已无哭笑痴语,仍有晨起泄泻 。继以上方进退加减8剂,患者神清泄止纳增而获愈 。195年10月追访无复发按:此例患者心气虚又兼脾肾阳虚,故在益心气之基础上辅以温壮脾肾阳气之法,用苍术、扁豆、藿香、半夏、神曲等健脾化湿,加肉桂温补肾阳,以此心气得以强健,脾肾阳通,痰湿得祛而获全功 。
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志,若心气强健则心神得养、神智清爽 。
【生脉散加减治癫证医案】《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气虚弱,心神失养,神无所主则不易安守;又心气虚弱,运行无力,津不能随气往返输布全身,凝聚而为痰浊,上蒙心窍则致神识迷乱,或时清时乱 。临床见证亦或有妄奔痴语,但其奔不猛,其声平弱,神情呆滞淡漠,与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弃衣登高,狂奔妄歌之狂证不同 。
癫之病根在心气虚弱,痰浊滋生蒙窍亦是在心气虚弱之基础上发生,故治则以强心益气为主,化痰开窍为辅,方药用益心气之生脉散(或炙甘草汤)加天竺黄等化痰开窍之品 。生脉散中太子参补益心气,五味子固敛心气,麦冬以酸甘化阴“神”、“安五脏”全方益气强心,补而不燥,润而不腻,再加天竺黄利窍祛痰,故可治本安神而疗癫证 。以此方为基本方,若头晕首重,苔白腻,加陈皮、半夏、胆南星、菖蒲、茯苓,以加重燥湿化痰之力若舌红苔腻,脉数,加重天竺黄以清利痰热;若心悸,眠差,喜动不宁,加生龙骨、牡蛎以潜镇心神;若以情志郁怒为诱因,症见烦躁易怒者,加青皮、川楝子、郁金、香附等疏肝理气;若见畏寒,苔白脉迟,则加肉桂桂枝、干姜等温经通阳散寒;兼血痪者加丹参、郁金、桃仁等活血通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