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开创中国卫星发射的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开创中国卫星发射的新纪元


文章图片


【“东方红一号”:开创中国卫星发射的新纪元】文/陈辉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为了探寻中国卫星的发展历程 , 笔者曾采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卫星研制的科研院所及企业 , 获得了一套“当代中国航天事业”丛书 , 对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
1965年8月 , 中央专委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 。 后来 , 此方案被确定为代号“651” 。 这标志着“东方红一号”研制任务正式启动 。
“东方红一号”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 , 其任务是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应用卫星取得必要的设计参数 。 第一颗卫星以发送无线电码作为呼号 , 播放《东方红》乐曲 , 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
“东方红一号”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 , 卫星本体和地面测控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 , 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 , 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 。
1967年底 , 中央最后审定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是:质量不小于150千克(最后确定173千克) , 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 。 卫星运行轨道 , 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 , 最远点2384公里 , 绕地球一周时间为114分钟 。
1970年2月 , “东方红一号”卫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地面观测跟踪系统、发射场建设全部准备完毕 。 毛泽东批准发射 。
4月2日下午 , 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即将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运载火箭情况的汇报 。 他详细询问了苏、美两国卫星发射的情况 , 非常关心运载火箭第一级落点位置 , 对卫星运行经过国外一些大城市的时间预报很重视 , 亲自写上也门、乌干达、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首都的名称 , 要求对卫星通过各国首都时间进行预报 。
4月14日晚 , 在卫星和运载火箭完成技术阵地全部测试工作后 , 周恩来、李先念等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刚从发射基地返京的钱学森、李福泽等作的关于发射准备情况汇报 , 表示十分满意 。
4月24日夜 , 发射场和风习习 , 繁星满天 。 21时35分 , 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离开发射架 , 直刺云天 。 21时48分 , 现场广播中传来“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喜讯 。 21时50分 , 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 , 收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 , 声音清晰洪亮 。
晚上10时整 , 国防科委指挥所向周恩来报告:卫星发射成功 , 顺利入轨 。 周恩来高兴地答复:准备庆贺!他立即向毛泽东报告了这一喜讯 。
4月25日下午 , 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 ,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 , 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献上了一份厚礼 。 当天 , 毛泽东、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接见了参加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代表 。
“东方红一号”卫星从1965年底开始论证到1970年4月发射成功 , 历时4年多时间 。 此后 , 中国发射的对地静止通信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 包括4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 至今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共10多颗卫星 , 已纳入我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 , 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 , 开创了中国卫星发展新纪元 , 此后中国五大卫星系统研制加速 , 震惊世界 。

责编:张欣羽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 。 侵权必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