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认为,人本身外在表现和内在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


康德认为,人本身外在表现和内在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章图片


康德认为,人本身外在表现和内在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章图片


康德认为,人本身外在表现和内在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章图片


康德认为,人本身外在表现和内在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


人是有情感的行为个体 , 这一点在美的分析中已经能够得到充分的证明 。 适意、愉悦、享受、痛苦、忍受等都是人类的情感 。

人在自我内心挣扎 , 和痛苦做抗争并最终跨越苦难得过程中 , 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和基本的尊重 , 这也是一种情感 , 与美的愉悦不同的是 , 这是隶属于道德的情感方式 , 其原因在于 , 这种情感的生发 , 经历了由压抑到奋起再到归顺的过程 。
有主观的意识努力参与其中 , 并非如美的愉悦那样 , 自然而然的发生 , 只需要在必然性的模式中 , 运用鉴赏完成对有效形式的判断即可 , 也正是有了主观意识的努力 , 崇高才之所以是崇高 。

从实践意义出发 , “它提供给人一条我们称之为道德律的普遍法则 。 ”善是人对自身先天欲望的约束 , 是符合社会巨轮按照规律运动的自由 , 可以作为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普遍法则 , 并且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评估 。
比如原本定好的行程 , 由于不可控制的客观因素暂停了 , 如何安排剩余时间 , 我们会有各种想法和计划 , 这都是人意志的表现 , 表达了我希望达到怎样的目的 , 这可以说是一种是没有任何外在强制力约束的自由 。
【康德认为,人本身外在表现和内在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理性之前加上纯粹两字作为定语修饰 , 表示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理性的普遍性特征 。 普遍性 , 就是在共通感作用下 , 可以获得每个人的认可和同意 。
意志的普遍性从人的内心去寻找 , 就是人心 。 把每一个人的心放到道德的天平上去衡量 , 就是仁义礼智信 , 就是我们的感念之心 , 感恩之心 , 博爱之心和行善之心 。
康德是一个看重纯粹的人 , 无论是情感还是实践 , 他都希望看到人内心深处的第一时间所呈现出的真实想法 。 人的行动中可以分析出道德情感的 , 才是纯粹的;此行为可以获得人心的普遍赞同的 , 才是道德的 , 是善的 。

从实践对象出发 , 善与恶相对 。 从视觉感官出发 , 丑的对象引起人内心的厌恶感 , 诸如恶心、不舒服的感觉 , 就是恶;从理性判断出发 , 恶的特征是 , 因为会给人们在追求快乐和舒适的生活过程中 , 给人们带来痛苦 , 终止人对幸福的追求 , 转而将人抛入生活的黑暗面 , 如战争的灾祸 , 人们随之对其产生谴责、唾弃的评判 。
从实践动机出发 , 善是被人敬重的情感 。 善不是我为我 , 而我为他人;善不是我只有我 , 而是除我之外还有其他人 。 对崇高鉴赏所产生的敬重感 , 在实践的理性判断中就是道德情感 , 两者均对人的内心首先是否定 , 需要人的自我意志主动抗争并与理想的自我达成和谐和统一 。

否定是对自我的批判 , 尤其是在对欲望的批判方面起到约束作用 , 人能够约束自己 , 就说明于主观意识上对自我进行修养 ,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摒弃超出理性范围的感性需求 , 也正是在人类逐步向理性靠近的过程中 , 人类增加了智慧 , 并且也越来越靠近真理 。 康德悬设上帝 , 就是为了给我们心灵以指引 , 并且导向灵魂成长的方向 。
从自由的角度出发 , 善是自由必须遵守的法则 。 悬设的上帝 , 为人拟定意志准则 , 这种准则是“完全独立于显像的自然法则 。 ”

这种具有普遍性的无条件的法则形式 , 是我们不断修炼自身的过程中 , 可以呈阶梯式递进 , 最终与内心认可并自觉遵照的道德法则 , “并且由于理性把它表现为一个不被任何感性条件胜过的 , 甚者完全不依赖于这些条件的规定根据 , 而恰好导向自由概念 。 ”
所以 , 康德告诉我们自由概念本质上是唯心的 , 自由是以理性存在者的主观性意志为前提条件 。 自由从一个悬设的模糊不清不能认识的理念 , 通过道德的法则在实践中有了理性的表达 , 拥有了实存性 , 得到了证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