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十七世纪中期 , 一位名叫列文虎克的荷兰人发明了显微镜 , 他拿着自己的“新发明”开始对身边任何事物进行观察 。
而这其中 , 就包括人类生命的起源--------精子 。
也正是通过这一次“难以启齿”的观察 , 将人们对男女繁衍的研究 , 从“宏观”层面拉向了“微观”层面 , 即从大方向了解深入到细微认知 。
但有一件事却是列文虎克至死都没有想到的:他所观察的这个“小蝌蚪” , 竟然在后世欺骗了世人300多年 。
人类被小小的细胞欺骗 , 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 那人们是如何被“骗”的呢?
这还要从十七世纪的荷兰说起 。
“业余”钻研 , “专业”发现1652年时 , 身为绸布店老板的列文虎克 , 为了能够观测到绸布上的细微纹路 , 他利用业余的时间 , 开始不断地打磨透镜 , 在这种不懈的努力下 , 人类第一台显微镜降世了 。
列文虎克拿着显微镜去观测自己的绸布 , 他惊奇地发现在透镜的作用下 , 不仅可以观察到绸布纹路 , 就连布上的跳蚤都十分清晰 。
眼见新发明如此新奇 , 列文虎克的科研之心也被勾了起来 , 他拿着显微镜观察起了自己身上的皮肤、汗毛 , 甚至是自己的精子 。
然而 , 不看不知道 , 一看吓一跳 。
在显微镜下的精子 , 竟然如同一些“小蝌蚪”一般 , 在器皿中不停地摆动 , 他在随后的研究报告中将其称为:
“一种有“长尾巴”和“大头”的微生小虫 。 ”
甚至还在描述的下方 , 绘制了一幅简笔画 , 以方便后期的进一步研究 。
但列文虎克毕竟只是一位绸布商人 , 对于学术方面并不精通 , 但他的老朋友格拉夫却是一位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 。
在格拉夫的劝说和保举下 , 一篇名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 , 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的荷兰语论文 , 被送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桌上 。
一众皇家学者看着这冗长而又通俗化的标题 , 随即又看了看署名:
“列文虎克?荷兰乡下的绸布老板也会做研究了....”
如此的看法 , 惹得协会的众学者哄堂大笑 。
然而 , 随着大家对文章的深入了解 , 笑声逐渐平息了 , 只剩下满堂尽是思索之色的学者 , 尤其是看到列文虎克对精子的研究时 , 众人的态度发生了180°大转变:
【精子像钻头一样,钻入女性体内!它“欺骗”了科学家300多年】“好 , 好 , 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 ”
原来 , 在当时的学术界中 , 还仍未有关于“精子”的论述 , 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对精子进行研究的 。
而且在文章的论述之中 , 大家可以生动形象地认识到精子是摆动向前的 , 其身后还有一个随摆的“尾巴” , 就像在水中游泳的“蝌蚪”一般 。
也正因为有了列文虎克的“精子论”以及显微镜 , 150年后的1825年时 , 女性体内的繁殖细胞----卵子被发现了 。
有了精子与卵子的理论 , 1950年时 , 人类终于完成对受精卵的全部研究 , 这也便有了今日“人类来源于受精卵”的认知 。
那既然对精子的研究如此通顺 , 人类又谈何被骗呢?
这就要重新说到列文虎克 , 以及《科学进展》杂志所发表的一篇学术研究了 。
研究疏忽 , “增维”解密首先 , 我们要知道在前300年的理论研究中 , 人们对精子的认知 , 一直都是停留在列文虎克所述的:
“蝌蚪式摆动”
这一言论甚至延伸到随后的受精卵研究中 , 即精子在进入女性体内后 , 是左右摇摆着踏上“征程”的 , 这些小蝌蚪将会越过层层阻碍 , 最终完成与卵子的结合 , 形成受精卵 , 孕育新的生命 。
推荐阅读
- 科学家感慨:人体曾被淘汰的器官再次出现,霍金预言的果然没有错
- 我们一生1/3的时间都在睡觉,在这期间,身体到底在做什么?
- 人为什么要睡觉?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困倦?
- 我国科学家发明超快海水淡化膜,将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
- 阮病毒对人类无用?只因20号染色上铭刻着祖先用生命构建的防线!
- 「滔哥漫看」关键时刻大脑为何“短路”?该清一清大脑“缓存”了
- 「死亡之龙」出土 阿根廷发现新种史前巨大翼龙
- 18年,104岁科学家选择安乐死,临终前称:我很后悔活到这个年纪
- 超巨型“超级地球”被发现,距离地球42光年,科学家担忧潜伏高级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