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这8年,现实版爽文的诞生( 二 )



而通过光谱做无人机这个研发思路 , 正是最早诞生于我国 。
早在2016年1月11日 , 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时 , 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卞春江就的一个偶然的想法 。
“有没有可能设计一个可以在火星巡飞的多光谱探测系统 , 给火星车当导游?”
于是在2019年3月 , 基于该实验室在飞行器、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基础 , 卞春江提出“火星无人机”构想并申请了北京市科委的空间科学国家实验室培育项目 。
同年6月 , 项目正式立项 , 名为“火星地表巡飞光谱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
现在 , 经过为期两年的研制 , 终于到了原理样机验收阶段 。
卞春江介绍道 , 按照该火星无人机的设计能力 , 在一次飞行中 , 通过微型光谱仪可以完成半径几百米范围的火星地表成像 , 快速、精确掌握火星车周边地形和地表物相关成分信息 。
除了帮助火星车避障 , 如果发现高价值的目标 , 它还可以引导火星车又快又准地抵达 。

除了探测火星之外 , 我国在登月方面也走到了世界最前沿 。
在2020年的航天大会上 , 我国首次公开了自己的登月火箭、登月飞船、月面着陆器、月球轨道空间和和载人月面移动实验室的初步构想图片 , 甚至还曝光了月球基地的全景CG图片 , 这显然是一个庞大宏伟的计划 。
而这边中国载人登月蓝图初现 , 美国方面就开始请求合作了 。 美国航天局NASA的负责人尼尔森表示 , 希望能成为中国的合作伙伴 。
不过这次的美国反而遭到了我们的冷眼 , 因为我们转而接受了俄罗斯的邀请 。
2021年3月 , 中俄两国政府正式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项目的合作 。
在2030年到2035年 , 项目将集中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 完成在轨和月面能源、通讯、月面运输等设施建设 , 以及月球资源原位利用的研究、探索和验证的设施 , 以及其他一些未来共性技术 。

值得一提的是 , 为了更好地解决月球基地上的能源问题 , 我国还正在建设一个强大的核反应堆用于探索月球和火星 , 在近日已经完成了原型反应堆的技术设计 , 许多的关键部分也已经建造完工 , 预计成功建成后能够产生1兆瓦的电力 。
甚至超过了美国宇航局计划在2030年之前在月球表面建设的核反应堆的功率的100倍 。
在外太空探索领域 , 全世界都在目睹中国在完成身份转变 , 从过去的追赶者 , 变为现在的引领者 。
02
在太空商业化领域 , 我国同样在迎头赶上 。
前阵子 , 来自北京的中科宇航就宣布 , 他们正在进行新一代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和返回式旅游舱的研制工作 。
根据计划 , 在2022年 , 中科宇航将开展首次亚轨道飞行演示验证试验 , 2023年进行无人亚轨道飞行 , 2024年开始提供亚轨道旅游服务 。
等到技术成熟之后 , 预计每年将有能力把1000位乘客送上太空 。

据报道 , 中科宇航亚轨道太空旅游飞行器采用单级火箭和旅游舱的组合形式 , 旅游舱直径3.35m , 高3m , 4扇全景舷窗 , 单次飞行可搭乘7名乘客 。
乘客在10分钟的飞行过程中 , 将穿越100km高度冯卡门曲线 , 体验3分钟摆脱地球引力的失重感 。
目前 , 中科宇航已经完成了运载火箭回收原理样机演示试验和15吨“玄鸢”液体火箭发动机全系统试车 , 正在开展新一代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和返回式旅游舱的研制 。

同样为了打通“太空最后一公里”而努力的还有星际开发 。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名叫付仕明 , 曾在航天五院载人部和航天二院工作 , 具有多年技术研发经验 。
他认为 , 首先现阶段的研发重点是低成本的小型货运飞船 , 据付仕明介绍 , 这个产品在国内外此前均没有人做过 , “从产品创意到产品的具体实现 , 是公司核心团队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正向研发的 , 所用的技术、产品及零件都是完全自主可控的 , 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 ”

去年1月 , 星际开发开始真正投入研发 , 目前正处于正样研制阶段 , 预计在今年实现首次飞行 。
据介绍 , 首艘飞船发射重量将达350kg , 返回载荷可达100多kg , 研制成功后将成为目前国内商业航天研制的最大空间飞行器 , 也将是目前世界上载荷比最大的返回飞行器 , 目前已有意向客户 。
据悉 , 8月4日星际开发也宣布和星河动力达成战略合作 , 形成业务强强互补 , 包括开展产品配套、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和公司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 此外还致力于“增长一号”飞船和“谷神星一号”火箭的研制 , 计划2022年实现首艘商业飞船的发射和营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