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学复习重点( 三 )


20、 密闭源的泄漏检查方法?什么情况表示无泄漏
答:放射性检验(有无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1)湿擦拭法:拭子擦拭后测活度
(2)浸泡法:50℃±5℃浸泡4h后测浸泡液放射性活度
(3)射气固体吸收法:226Ra源以棉花包绕置密室12h后取出棉花测之 。
活度<185Bq者无泄漏 。
非放射性检验(包装容器有无泄漏)
⑴真空鼓泡法:盛水密封容器中使负压达15- 25kPa , 观察数分钟 。
⑵氦质谱法:置于密封容器后抽取其气体 , 测氦气浓度 。 <1.33╳10-6Pa·m-3·s-1者无泄漏 。
21、 半值层
答:把γ源辐射剂量率减弱到原始剂量率的一半时所需要的屏蔽体厚度 , 它反映了射线的穿透能力 。
22、 理解开放源的特点
答:极易扩散 , 可能会影响工作场所表面或环境介质 。 (开放源指非密封的 , 与环境介质接触的放射源 。 )
23、 开放性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级、分区、分类
答:(1)分级(依据—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最大日用量分别乘以放射性核素的毒性组别系数 , 其积之和构成最大等效日操作量):
甲级:〉3.7×109Bq(100mCi)
乙级:1.85×107Bq到3.7×109Bq(0.5mCi)
丙级:3.7×104Bq到1.85×107Bq(0.001mCi)即豁免活度值以上到2×107
(书上3.7为4 , 185为2)
(2)工作场所的区域划分:
控制区:要求或可能要求采取专门防护措施或安全手段的任何区域 , 以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和防止潜在照射或限制其程度 。
l( 控制区设置在独立的建筑 , 或整体建筑的一端 ,底层 。 )
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措施的安全手段的、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件的任何区域 。
(3)分类(依据—等效年用量: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年用量分别乘以放射性核素的毒性组别系数 , 其积之和构成等效年用量):
第一类:>1.85×1012Bq(50Ci)
第二类:1.85×1011Bq到1.85×1012Bq
第三类:<1.85×1011Bq(5Ci)
24、 对于职业照射人员 ,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及主要途径
答:呼吸道:工作场所主要方式
l 消化道:皮肤污染主要转移方式
l 皮肤:污染皮肤浸润、扩散
l 伤口:快速通道
l 药物方式:注射、口服、吸入
25、 照射防护的原则、基本措施、个人卫生措施
答:(1)原则:切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 , 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一切机会 。
(2)基本措施:围封:缩小操作围
l 保洁去污:保持表面清洁 , 去除放射性污染
l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措施与设施
l 废物妥善处理: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3)个人卫生措施:正确使用、妥善保存个人防护用品
严格执行卫生通过间制度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注意暴露皮肤破溃伤口的包扎
不同分区的物品不得随意交叉串用
注意个人卫生(头发、指甲等)
26、 皮肤去污的主要方法
答:一旦发现立即清洗;普通肥皂温清水清洗2~3次;禁止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去污剂;如污染严重 , 选用专用去污剂;先清洗手部 , 再清洗其他皮肤;手部清洗注意甲沟、甲床 。
27、 放射性气溶胶粒子在呼吸道的沉积规律主要取决于核素的什么物理因素
答:其粒径大小:活度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AMAD) 。
28、 核医学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防护
答:?使用治疗量γ药物的区域划为控制区 , 病人床边1.5m处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 。
? 控制区入口处设有辐射危险标志 , 无关人员不得入 , 病人也不应该随便离开该区 。
? 配药室靠近病房 , 减少放射性药物和接受治疗的病人通过非限制区 。
? 根据放射性核素的形态、活度 , 确定病房的位置及其屏蔽防护要求 。
? 病房应有防护栅栏 , 与普通病人保持距离 。
? 病人应使用专用便器或专用洗手间 。
?病人的被服和个人用品应经常去污 。
?使用过的注射器、绷带等 , 应作放射性废物收集 。
?131I治疗者 , 出院时体允许最大活度1.1×109Bq 。
?近期接受放射性药物治疗病人 , 做外科手术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⑴尽可能推迟到病人体放射性活度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且不需进行放射防护时再作手术;
⑵手术中外科医师及护理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