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时代|怎么表达天气热?看看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的“文案”( 三 )


——[美]舍伍德·安德森
《无踪无影》
文字表现力更强 , 或者说 , 炎热天气对小说情节有着更重要影响的 , 那么留下的段落就会更精细一些 , 仿佛让人直接陷入酷热:
在那个漫长安静炎热令人困倦死气沉沉的九月下午从两点刚过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他们一直坐在科德菲尔德小姐仍然称之为办公室的那个房间里因为当初她父亲就是那样叫的——那是个昏暗炎热不通风的房间四十三个夏季以来几扇百叶窗都是关紧插上的因为他是小姑娘时有人说光照和流通的空气会把热气带进来幽暗却总是比较凉快 , 而这个房间里(随着房屋这一边太阳越晒越厉害)显现出一道道从百叶窗缝里漏进来的黄色光束其中充满了微尘在昆丁看来这是年久干枯的油漆本身的碎屑是从起了鳞片的百叶窗上刮进来的就好像是风把它们吹进来似的 。
——[美]威廉·福克纳

《押沙龙 , 押沙龙!》
冰川时代|怎么表达天气热?看看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的“文案”
文章图片

电影改编版《追寻逝去的时光》(Le temps retrouvé, d'après l'oeuvre de Marcel Proust 1999)画面 。
阳光从静止的天空无情地直射下来 , 叫人只想找个它顾不到的地方去躲起来 , 它大概还是梦见了某个想象中的大漩涡 , 仿佛要把那只软木浮子全速拉进倒映在水面上的那片静谧无垠的蓝天中去……花丛下面 , 阳光在地面上投射出来四四方方的光影 , 仿佛是穿过玻璃天棚照下来的;山楂花的香味 , 显得那么稠腻 , 就像是成了形 , 不再往远处飘散似的 。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寻逝去的时光》
这两段都是作家们留下的经典段落 。福克纳的那一段则是小说的开头 , 使用了福克纳常见的写作手法 , 没有标点间隔的句子直接到底 , 加上福克纳本人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 让人读来就有密不透风之感 。而普鲁斯特的炎热看起来温柔很多 , 如果说福克纳的夏天是闷热 , 那么普鲁斯特的夏天则是黏稠 , 会让人感觉身上永远有一层挥之不去的薄汗 。
另外同样精彩但写法各异的还包括以下几段 。菲茨杰拉德的天气总是会和小说人物正在进行的消遣行为扯上一些关系 , 他笔下的自然风景总是带着享受与度假的味道:
正午时分的热气笼罩着大海和天空——就连五英里外戛纳市的白色轮廓也渐渐模糊起来 , 化为一片清新、凉爽的幻景 。一条形状好像知更鸟的帆船从外侧黑暗的大海驶来 , 横着靠近一块海滩 。在整个这片广阔的海岸上似乎到处死气沉沉 , 只有在透过遮阳伞的那片阳光下面才充满了生气;在那儿斑驳陆离的色彩和叽叽喳喳的声音中间正进行着什么活动 。
——[美]菲茨杰拉德
《夜色温柔》
帕维奇的夏天则是充满历史的压抑感:
他出门上街 , 正午的天气像是得了热病 , 某种光波黑死病把天的湛蓝整个儿吞没了 , 空气患了天花 , 生了脓疮 , 而且把毒菌传染给浮云 , 使它患上坏疽 , 飘得越来越慢……
——[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
《哈扎尔辞典》
与实在的压抑感相对的 , 则是历史的虚无感 。比较典型的就是《佩德罗·巴拉莫》 , 胡安·鲁尔福的这部小说有着令人难忘的闷热窒息氛围 , 奇怪的是 , 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仔细寻找的时候 , 却很难找到描写酷热的句子 , 因为鲁尔福的闷热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天气带来的 , 他小说的氛围来自于无法驱散的魂灵拥挤在一起所形成的闷热效应 , 从而形成了模糊生与死、此在与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的艺术效果:
冰川时代|怎么表达天气热?看看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的“文案”
文章图片

《托斯卡纳艳阳下》(Under the Tuscan Sun 2003)画面 。
她又打开了窗门 , 将头探出窗外 , 却什么也没有看见 。她觉得地上在冒热气 , 像是才下过雨 , 地上满是小虫在蠕动 。她还觉得有一种像许多人在一起时产生的热气一样的东西在升腾 。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佩德罗·巴拉莫》
另外利用炎热完成了叙述技巧的 , 还有古巴作家因凡特 。在这里因凡特使用了一种混淆感官的文字技巧 , 视角从天气向狗伸嘴喝水的自然挪动 , 会让人以为后面是一种夸张的描述手法 。但其实并非如此 。这一章节中主人公见到的是实景 , 也就是说真的有人在狗的身上点燃了火 。由此造成一种令人震惊的阅读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