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读到的变成自己的——将知识内化的认知学习法


如何把读到的变成自己的——将知识内化的认知学习法


文章图片


如何把读到的变成自己的——将知识内化的认知学习法


文章图片



“喜欢读书 , 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 ”
——莫泊桑
读书是搭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最短路径 。 在你的头脑中 , 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思维框架的搭建取决于你读过什么样的书 , 以及你在看书的时候所采用的读书方式和思考路径 。 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记忆 , 而是在于理解和吸收 。 著名培训师袁茹锦老师在《化书成课》提到 , 我们需要了解认知学习法的应用原理 , 用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的方法提升读书效率、拓展记忆深度和扩大运用效果 。
认知学习法之生成效应【如何把读到的变成自己的——将知识内化的认知学习法】生成效应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新学的知识 。 这种方式能够用旧信息去理解新信息 。
第一步 , 看完一个章节或者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后 , 合上书 ,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知识点阐述一遍 , 然后对照原书中的内容进行检查修正 。 接下来 , 重复这个步骤 , 表达结束后 , 与书中内容进行对比 , 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 若有 , 找到原因 , 例如:
是缺乏理解这个知识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吗?
是思维模式和作者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吗?
是内心其实并不认可这个知识点吗?

第二步 , 针对书中的内容 , 提出一个问题 , 然后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
比如在前面的《费曼学习法中》讲到的“盲维” 。 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 , 自然而然就想要提问“什么是盲维?”了解到它的概念后 , 又想要知道“如何找到自己在某件事情中的盲维?”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 , 你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和知识储备 , 总结出找到自己盲维的策略 , 这个思考过程可能需要用到你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 在完成总结后 , 你就会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 , 因为大脑喜欢通过行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
认知学习法之必要难度研究表明 , 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
输入信息容易时 , 提取信息就会变得困难;
输入信息困难时 , 提取信息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
简单来说 , 历经苦难得到的东西 , 大脑会更加珍惜 。
当你听课时 , 觉得这个知识或概念很容易理解 , 只是画一画重点 , 可当你合上书本想要表述这个知识或概念时 , 却发现自己很难精准地表达出来;而当你经过反复思考 , 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给别人讲过这个知识或概念后 , 你便牢记了这个当时觉得很难的知识或概念 , 也能在以后应用时轻松提取 。 这就是必要难度存在的意义 。
如何增加难度?
第一 , 可以在读完书几个小时之后再做笔记 , 虽然更费脑 , 但更能牢记 。
第二 , 制作思维导图 。 可以先根据作者的逻辑制作一次 , 多次复述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后 , 再制作一次 。

认知学习法之测试效应测试能够增加我们对知识点的记忆时长 。 因为测试本身就是一种强效的学习过程 , 它可以改造你已有的知识体系 , 同时加深你对学习材料的记忆 。
学生时代的题海战术之所以有效 , 原因就是测试对记忆有巩固作用 。 大量的测试让你见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考题 , 也让你对那些被多次测试的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 , 由此 , 你总结出考题的一般性规律 。
在经过一定测试之后 , 我们能对一本书掌握到以下程度:
对书中的知识点理解清晰且记忆深刻
能够总结出作者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思路
了解书中的知识点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和场景

认知学习法之间隔效应当你集中注意力阅读的时候 , 就能把书中的一些内容转为临时性“工作记忆” , 但“工作记忆”转为“长期记忆”需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 , 便于记忆或者你能把信息组合成为模型;
第二 , 这些信息需要重复 。
若这些内容能间隔一段时间再重复学习一次 , 效果会更好 。
看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之后 , 写了一篇书评或者感悟(生成效应) 。
过一两个月之后 , 你再来重读这本书(当然 , 这次会比上次的阅读速度快得多) , 又有了一些和上次不同的领悟 , 你把这些想法添加到之前写的感悟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