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顶尖的氢能强国,到底谁名列第一?( 二 )


中国氢能联盟(CHA)预测 , 到 2060 年 , 中国的氢需求将增加到 1.303 亿吨 。 然后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生产其中的1亿吨 。 为实现这一目标 , 到2030 年 , 中国的绿色氢能生产成本(包括投资成本)将降至每公斤 2.40 美元 。
标准普尔分析师Ankit Sachan之前指出 , Peric、Cockerill Jingli 和山东赛克赛斯等领先的中国制造商共同占据了中国电解槽市场 60% 的份额 , 它们已经在生产“比欧洲同行更便宜的电解槽” 。
全球和中国国内氢能需求市场十分旺盛 。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数据 , 到2050 年 , 中国氢能需求量将达到近6000 万吨 , 届时 , 可再生能源制氢在所有制氢方式中的占比预测能达到70% , 则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总规模可达 4200 万吨;则该行业 2050 的市场规模或超 3000 万美元 。
据统计 , 全球共有25 个国家进行了生物制氢方面的研究 。 按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进行排序 , 中国与美国两国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 发文数量分别为25700 篇、24450 篇 , 占全球总发文数量的 22.36% 和 21.28% 。 日本位居第三 , 发文量占全球发文量的 9.05%。
值得一提的是 , 在与日本相比的氢能相关的5类技术中 , 中国已经有4个超越了日本 , 其中包括制氢、储氢、安全控制以及运输 。 安全一直是氢能使用过程中最难解决的一项难题 , 不解决这一问题氢能就不可能广泛使用 , 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已经超过了日本 。
据统计 , 全球涉足生物制氢研发的机构大约有5000 余家 , 美、德两国分别有两大机构上榜;值得一提的是 , 中国论文被引用的频次、篇数均遥遥领先 , 发文数量最高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 , 意味着中国在生物制氢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水平 , 且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 获得了全球学界的广泛认可 。
值得一提的是 , 中国申请生物制氢技术专利的起始时间较晚 , 1992 年才开始陆续出现且前期发展缓慢 , 但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步伐非常快 , 尤其于2015 年成功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申请生物制氢专利的第一大国 。 但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 , 中国境内达到产业化规模并实现盈利的生物制氢系统尚未出现 , 大多生物制氢系统仍集中在实验室的小试研究阶段 , 国内只有个别实验室进入到中试放大阶段 。
全球各国家在政策领域 , 为抢占未来能源竞争的制高点 , 世界各国竞相在氢能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 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多方面的扶持政策 , 比如国家氢能标准委会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以及四川政府发布的《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 年)》 。 借助政策东风 , 氢能储运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 , 中国的生物制氢产业或将迎来史上发展最为蓬勃的三十年;值得一提的是 , 中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 正式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石化在所有的新能源业务当中 , 氢能正在成为中国石化的重中之重 。 中国石化表示 , 将打造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 重点聚焦交通和炼化两大领域 , 远期目标是成为世界领先的氢能公司 。 中国石化是国内第一大炼化企业 , 凭借煤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的产能 , 中国石化目前也是全国最大的氢气生产方 。 中国石化2021年在新疆库车的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 , 该项目是当时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色生产项目 , 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2万吨 。
二、美国(全球最早将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能源战略的国家)

美国是全球最早将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能源战略的国家 。 早在1970年美国便提出了“氢经济“ 。 美国是全球氢能应用较为成熟、且拥有世界上最多氢燃料电池叉车的国家 , 美国曾经是氢能产业最大的推动者 。 美国是全球较早提出氢能研究和应用的国家 , 美国政府自1990年至今颁布了多项推动氢能发展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
美国已经形成了“制氢—运氢—储氢—用氢”的全技术链能力 。 2021年2月 , 美国发布了最新版《氢能计划发展规划》 , 提出未来10年及更长时期氢能研究、开发和示范的总体战略框架 , 并设定了到2030年美国氢能发展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方面 。
1)设定氢能全链条中重点发展技术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 通过技术创新 , 提高技术稳定性和效率 , 降低成本 , 加快氢能技术或产品的商业化应用 。 2)通过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和核能制氢技术 , 开发多种氢源;通过开发氢能分配先进技术、储氢介质及储氢设施 , 满足各种规模的氢储运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开发高性能燃料电池和合成燃料产品等 , 拓展氢能应用领域 。 3)开展氢能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