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顶尖的氢能强国,到底谁名列第一?( 六 )


在全球范围内 , 氢理事会路线图提出到2050年 , 全球氢技术和服务年销售额将达1.94万亿英镑 , 创造3000多万个就业机会 。 预计2015年-2050年 , 全球氢需求或将增加十倍 , 从8 EJ增加到约802 EJ
2021年8月 , 英国发布《国家氢能战略》 , 提出到2030年 , 氢将在英国化工、炼油厂、电力和重型运输(如航运、重型货车和火车)等高污染、能源密集型行业脱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50年 , 英国20-35%的能源消耗将以氢为基础 , 最终为英国2035年减少78%排放和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
英国氢能经济分为四个阶段 , 分别为:2020年代早期(2022-2024年)、2020年代中期(2025-2027年)、2020年代末期(2028-2030年)以及2030年代中期以后 。
在2022-2024年阶段 , 推进小规模的电解生产;2025-2027年 , 多地试点大规模采用CCUS技术的氢气生产项目 , 电解槽氢气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28-2030年 , 大规模采用CCUS技术的氢气生产项目和电解生产项目;2030年代中期以后 , 扩大生产规模与范围(比如核能、生物质) 。
七、法国(全球未来氢能的潜力领军者)

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是全球最大氢气生产商之一 , 阿尔斯通则在推动氢动力火车的商业化运营 , 空客计划2035年推出氢能客机 。 法国政府表示 , 在氢能发展方面 , 法国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氢能的领军者 。
2020年9月 , 法国发布《国家脱碳氢能发展战略》 , 承诺到2030年将投入70亿欧元发展脱碳氢能(即生产和使用过程零碳排放的氢能) 。 《战略》包括三大重点:以电解水制氢为主要供能模式实现工业脱碳;发展以脱碳氢为动力的重型运输;通过研究、创新与培养竞争力服务未来氢能应用 。 《战略》有三大目标:到2030年建成6.5吉瓦电解槽;发展氢能交通 , 尤其是用于重型车辆 , 到2030年减少600万吨CO2排放;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 , 到2030年创造5~15万个就业岗位 。
八、印度(全球未来潜力绿色氢生产中心)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费国 , 印度热衷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因为化石燃料对国家来说无论是在财政上还是在环境上都代价十分高昂 。 印度政府已开始实施其国家绿色氢战略 , 该战略由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之前宣布 , 印度雄心勃勃的目标是最终使“印度成为全球绿色氢气生产和出口中心” 。
印度电力部表示 , 计划到2030年每年生产500万吨绿色氢气 。 国际能源署预测 , 印度将在未来二十年的能源需求增长中占据最大份额 , 因为其能源消耗预计将几乎翻一番 。
新德里还根据巴黎气候变化协议和Cop26做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全球承诺 。 行业专家表示 , 印度的目标是到2070年实现碳中和 , 而绿色氢能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 。 值得一提的是 , 全球使用的大部分氢是灰氢 , 它是从化石燃料中提取的 。 印度目前生产的几乎所有氢气都是灰色的 。 印度的目标是到2050年将其近80%的氢气变为绿色 。
印度每年消费氢气670万吨左右 , 其中约有一半用在石油炼化领域 , 剩下的大部分被用于化肥生产 。 据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预测 , 到2050年 , 印度氢气需求将翻10倍以上 。 美国CNBC援引印度能源公司L&THydrocarbon高管SubramanianSarma的话称 , 印度是全球主要化石燃料消费国 , 发展绿氢将有助于印度实现能源自足 , 但目前绿氢成本仍是传统化石燃料制氢成本的2倍以上 , 储氢、运氢等环节更是将进一步推高绿氢价格 , 因此 , 印度亟需出台更多配套支持措施 。 业界普遍认为 , 印度氢能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本土氢能制造产业链的缺失 。 路透社援引印度政府官员的话称 , 现在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装置的供应都很紧张 , 对于印度来说 , 缺乏本土电解水制氢装置产线是推广氢能面临的主要阻碍 。
印度在2006年公布了其首个氢战略 。 10年后的2016年 , 该文件进行了更新 。 据息 , 印度大约有100家公司从事氢技术开发 , 塔塔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 它服务于印度的氢燃料巴士 。 印度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全球相当的大市场 。 2006年 , 印度推出第一个氢能和燃料电池路线图开始 , 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就将氢能视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 。 2016年 , 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门发布报告 , 提出一项增加研发的全面计划 , 包括为不同的电解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提供大量资金 。 2021年8月 , 总理莫迪在的印度独立日庆祝活动上宣布了25年内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 , 包括扩大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的使用、推广电动车 , 将印度打造成全球绿色氢生产中心 , 并争取到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