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库勒湖|三年来最惨的黄金周 除了惨我们还发现这些新趋势( 二 )


出游游憩半径缩减 长假中出现“分段旅行”
愁云惨淡完 , 就要来看看有哪些新的变化了 。
长线游严重受限 , 重头戏自然而然转移到了本地游与近郊游头上 。 虽说文旅人对于这两个概念在近年可能已经听到耳朵起茧腻味不已 , 但相比于疫情前两年 , 从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监测到的下述数据可以看出 , 这一趋势正变得更加显著:
· 国庆节假期的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18.7公里 , 同比下降16.0%;
· 游客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径9.6公里 , 同比下降26.5% 。
· 跨省游和省内跨市游的游客比例分别下降了14.4和9.5个百分点 。
· 城郊公园、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公园的游客占比居前三 , 分别达23.8%、22.6%和16.8% 。
OTA的数据也在证明这一点 。 同程数据显示 , 2022年“十一”假期 , 用车本地订单占比89% , 酒店本地订单占比65% , 均居于历史较高水平 。 携程数据显示 , 国庆7天 , 本地、周边旅游订单占比达65% , 国庆2小时高铁圈的乘车人次占高铁乘车总人次的近六成 , 1小时高铁圈的乘车人次占比超三成 。
戴斌在接受《新闻1+1》采访时指出 , 平均出游半径和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径的大幅度下降 , 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正变得更不活跃 。 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去外省观光度假 , 和去城市公园散个步 , 产生的消费几乎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
但另一方面 , 携程数据显示 , 本地游消费 , 周边人均旅游花费较去年国庆增长近30% 。 北京、上海、长三角等地的民宿与露营产品持续爆红 , 价格随之水涨船高 , 但人们仍旧心甘情愿地买单 , 有人感慨“在近郊度假几天的钱够原来去趟欧洲了 。 ”
基于本地、近郊游的趋势 , 还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分段旅行” 。
分段旅行 , 即将一个长假分割为更碎片化的两个“小长假” , 体验不同的酒店住宿和城市休闲项目 。 根据同程旅行数据 , 在今年国庆假期预订住宿产品的用户中 , 有21%的用户预订了两段或两段以上的酒店入住订单 , 每段入住时间在1-2晚不等 。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分段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认为 , 最本质的原因是本地游和周边游的内容不足以支撑七天的长时间出游 。 “你可以宅酒店宅三天 , 但你能宅酒店宅七天吗?那待都待腻味了 。 ”
而且 , 她也提及了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人们对长线游的需求并非周边游增加“内容供应”就能解决的 。 虽然现阶段本地游和周边游的产品品质与内容丰富度仍待提升 , 但这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 在她看来 , 这其实是疫情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新现象:去不了远方 , 但近处“无风景” 。
“旅游本身是异质化的体验 , 消费者要想有更多样、差异化的体验 , 在本地游和周边游的背景下 , 就只能多去两个地方替代 。 创新可以一定程度的释放消费需求 , 但本地游无法替换长线游 , 也很难将长线游需求全部转化为本地游 。 ”
新趋势一:反向旅游屡上热搜 能给旅游带来多少助力?
微度假、周边游、露营、民宿等已是节后旅游成绩总结的“座上常客” , 每个小长假后都会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 但与往日不同 , 这个十一 , “反向旅游”的概念忽然火上热搜 , 成为微博上得到众多讨论的议题 。

顾名思义 , “反向旅游”与“向观光胜地景区汇聚的旅游”相反 , 是一种前往“冷门小城”旅游的行为 , 其目的地多为三线乃至四五线的非传统旅游城市 。 相比于风景或独特人文资源 , 消费者更看重“冷门地点”的是“人少、生活节奏慢”和路费、住宿费价位低、性价比高 。 戴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 这体现了人们对“度假场景”的需求:“过去旅游是去看风景 , 现在旅游是体验场景 。 ”
但现阶段 , 这样的“走红”能给当地旅游业从业者带来多大影响?
为了解情况 , 新旅界联系到了曾在多个相关采访中被提及 , 广受“反向旅游”爱好者欢迎的“冷门目的地”鹤岗的一家酒店 。 鹤岗坐落于中俄边境 , 是“四大煤城”之一 。 去哪儿大数据显示:鹤岗、汉中、克拉玛依、保亭、海东等地区是今年大家更青睐的小众目的地 , 其四星、五星酒店暑期预订量同比2021年增长均超3倍 , 其中黑龙江鹤岗增幅最高达7倍 。
“我们外省来的客人其实一直比较多 , 可能占比50%左右 , 其中很多是返乡探亲结婚的 。 ‘反向旅游’的人可能比例不太大 , 对酒店营业额的提升作用可能不是特别明显 。 ”酒店的负责人对新旅界表示 。 如果没有疫情影响 , 其实当地高端酒店旺季基本上都能满房 , 冬春的淡季入住率也在50%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