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预埋:羊毛出在牛身上


硬件预埋:羊毛出在牛身上


文章图片


硬件预埋:羊毛出在牛身上


文章图片


当汽车成为一个大型移动终端 , 车企也玩起了软件升级和订阅经济 。
不仅是特斯拉和“蔚小理”这些新势力 , 就连传统巨头奔驰、宝马也开始尝试 。
诚然 , 这种商业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锁定用户 , 还能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
但是 , 软件升级和付费订阅的背后 , 必然要求产品提前预装硬件 。 因此 , 硬件预埋也成为业内默认的一种共识 。
而现在有人试图打破这种共识 , 提供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
10月8日上市的自游家NV采用了硬件模块化的理念 , 可在后期对硬件进行付费升级 , 替代了前期预埋的方案 。
这种思路能否跑通?又能否改变当下智能电动车市场硬件过度内卷的趋势?
硬件预埋:羊毛出在牛身上
特斯拉是最早采用“预埋硬件+付费解锁”模式的车企 。
自2016年10月起 , 特斯拉所有新出厂的产品都预埋了AutoPilot硬件 ,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是否开通相应的功能 。 AutoPilot的软件经过多次升级 , 如今已是10.0版本 , 其价格也一路上涨 。

也就是说 , 我们在购车时提前为部分硬件买了单 , 可是短期内却无法使用这些功能 , 甚至有些配置可能永远不需要 , 但却被迫付出了成本 , 有一种被强制打包的感觉 。 即便是适度预埋 , 实际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
同时 , 由于硬件本身的盈利率并不高 , 在特斯拉之前只有少数企业有过类似的尝试 。
不过 , 后来特斯拉又相继推出付费解锁后排座椅加热、提升续航里程、缩短百公里加速时间等功能 , 这才引起了其他车企种对这种模式的关注 。
去年开始 , “智能驾驶”接棒“电动化”成为品牌增长的新驱动力 。 于是 , 围绕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等智能驾驶硬件开展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悄然打响 。 厂家通过“L4级高价自动驾驶”这样的字眼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感官 , 加剧内卷 。
不过就当下的法律法规和软件能力而言 , 很多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暂时无法实现 , 需要等到后期通过OTA的形式逐渐升级成宣传册里的样子 。
“先把硬件配好 , 再付费开通软件” , 似乎已成为智能电动车市场的一种共识 , 智己、蔚来、小鹏、威马等智能电动车企业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
就连传统车企看到了软件的盈利能力之后 , 也按耐不住了 。
不久前 , 宝马在欧洲市场的用户可通过付费15欧/月(约合104元人民币)开通座椅加热服务 , 订阅方向盘加热则需要10英镑/月(约合69元人民币) , 提示交通执法摄像头的功能需要付费15英镑/月 。

在国内 , 购买了梅赛德斯-奔驰EQS 450+先锋版车型的消费者 , 若想把后轮转向角度从4.5°提升为10° , 使转弯直径缩短至10.9米 , 需要额外付出4998元人民币/年的订阅费 。
如果说这些订阅服务是车企方面临时起意的 , 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 毕竟他们想要实现这些功能 , 需要提前安装好相应的硬件 。
消费者在无意中为这些预埋的硬件提前买了单 , 如果后期选择不订阅 , 那么这些硬件就相当于白买了 。
硬件付费升级是否可行?
车企通过软件付费订阅的模式可以做增值服务 , 以此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 。 毕竟软件的边际成本较低 , 但却拥有较高的毛利 。 但是对用户来说 , 这是一种降低使用体验 , 甚至损害利益的行为 。
自游家汽车给出的方案是在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 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 , 支持智能驾驶硬件的付费升级 。
目前 , 自游家NV采用的是基于地平线征程2芯片的Horizon Matrix Mono单目视觉感知方案 , 感知系统则由一颗前视摄像头和5颗毫米波雷达组成 , 可以实现24项辅助驾驶功能 , 是标准的L2+级别的辅助驾驶 。

明年第三季度 , 用户可以付费升级到SuperDrive AAD系统 , 内置两颗地平线征程5芯片 , 算力提升64倍至256TOPS , 摄像头从单颗升级至12颗 , 包括2颗800万像素的前视高清摄像头、4颗环视摄像头、4颗侧视摄像头 。
而且按照官方的说法 , 这套系统的软硬件升级并不需要返厂 , 在服务中心就可以操作 , 升级加重新标定仅需5-6个小时 。
如此一来 , 用户在当下购买产品并不需要为预埋的硬件付出额外的成本 , 后期若不想升级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