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实关于“115号元素”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纪 , 当时著名的鲍勃·拉扎尔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描述了115号元素 , 有人声称115号元素正被美国政府保密 , 其机密程度不亚于51区 。 拉扎尔表示 , 它是据称在美国坠毁的外星飞船推进驱动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 拉扎尔说 , 他之所以知道这一点 , 是因为他曾在51区自己工作 , 对外星人技术进行逆向工程 , 当然 , 这说法只是他的一面之词 。
【115号镆元素被认为是外星飞船驱动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吗?】尽管这些说法过去没有得到证实 , 但在2003年 , 115号元素在实验室成功合成 , 显然证明了拉扎尔的故事听起来是真的 。 但在现实生活中 , 这个元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发现?而真实的东西是否具有拉扎尔所宣称的所有神奇特性——比如反重力和高级隐身?最重要的是 , 拉扎尔到底是如何预测未知元素的 , 是否掩盖了一些事实?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115号元素的真面目!
它现在更广为人知的正式名称是“莫斯科”(Moscovium) , 取自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名字 , 简称镆 。 它于2003年由一组俄罗斯和美国科学家首次合成 , 该研究所位于联合核研究所 , 总部位于杜布纳 , 莫斯科以北的一个城镇 , 是一个涉及新化学元素的主要学术机构 。 “115”只是镆的原子序数 , 指原子核中的115个质子 。 然而 , 我们从未真正观察到镆的“正常”原子 。
到目前为止 , 科学家所观测到的都是镆同位素 , 这意味着它们有不同数量的中子 。 这些同位素也被证明是极不稳定的 , 甚至最稳定的同位素镆-290也在一秒钟内完全衰变 。 镆被科学家称为“超重”元素 , 因为它的原子序数很高 。 当然 , 所有元素中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元素)是氢 , 其原子序数为1 。 相比之下 , 镆115号元素的重量很重 , 也很稀有 。
科学家猜测这种元素是在难以置信的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恒星融合而成 , 从而在恒星的核心中产生了更重的元素 。 例如 , 在恒星中 , 氢被“融合”成氦 , 氦的原子序数为2 。 氢和氦可能会结合 , 生成越来越重的元素 , 如氧、氮等 。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 , 这是恒星融合的产物 , 由于镆的特殊性 , 有人甚至猜测镆是UFO的专用材料 。 不过 , 地球上的镆本身并不是诞生于一颗恒星 。 那么 , 科学家如何从那里获得实验室中酿造的较重元素(如镆)呢?
其实获得这些元素本质上是通过模拟地球上的聚变过程 , 但这是极其困难的 , 因为任何不自然出现的原子 , 或者说不是在恒星中产生的——都几乎不可避免地不稳定 ,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最稳定的镆同位素也会在几分钟内出现并消失 。 同样 , 自镆首次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 , 甚至没有一种超稳定的同位素被发现 。 所以 , 关于镆的一些超自然的描述其实超过了它本身的特质 , 比如反重力和高级隐身 , 甚至预测未知的元素 。
归根结底 , 预测未知 , 至少在周期表方面其实并不那么困难 。 其实以前科学家做过很多次类似的实验 , 而且大部分是成功的 。 早在1869年 , 俄罗斯科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就首次设计并撰写了元素周期表 , 自那时以来 , 它已经被修改了几次 。 门捷列夫灵机一动 , 按照已知的化学元素的原子量排序 。 通过这样做 , 甚至在那时 , 他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方法识别出他认为存在的某些元素的“空白点” , 但这些元素尚未被发现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其中许多元素最终被发现 。 而且 , 更奇怪的是 , 门捷列夫能够利用他深厚的化学知识 , 不仅预测它们的存在 , 而且正确猜测它们的行为 。
推荐阅读
- “在山里面马路边看到的,有谁知道这是什么物种吗”,哈哈哈!
- 拥有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确认行星可以帮助恒星延缓“衰老”
- 为啥大家都在担心“黄石火山”复活?一旦爆发人类还能存活吗?
- 历史上的今天——被世人低估的“变态”物理学家
- 翼龙为何会灭绝?
- 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 一起来说说“酶”!(三)
- 北极冻土融化,发现5万年史前生物尸体,为何科学家却深感担忧?
- 困扰了爱因斯坦很久的题目,宇宙并不存在? 我们的宇宙是真的还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