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坐地起价屡禁不止,揭秘“黑救护”这门不为人知的生意


救护车坐地起价屡禁不止,揭秘“黑救护”这门不为人知的生意


文章图片


救护车坐地起价屡禁不止,揭秘“黑救护”这门不为人知的生意


文章图片


救护车坐地起价屡禁不止,揭秘“黑救护”这门不为人知的生意


文章图片


救护车坐地起价屡禁不止,揭秘“黑救护”这门不为人知的生意


文章图片


黑龙江五常市救护车坐地起价一事有了最新进展 , 警方通报三名涉事人员已到案 , 涉嫌触犯强迫交易罪 。
根据《刑法》第226条推定 , 以暴力、威胁手段强迫他人接受服务且情节严重的 ,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 ,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三名号称经营了30多年救护业务的涉事人员怕是要在号子里待上几年了 。 警方通报中提到该救护车无合法经营手续 , 用“黑救护”来形容不为过吧?

救护车资源紧缺为“黑救护”留下生存空间大部分人平时不太可能和救护车发生联系 , 即使碰到了也就是一次性的事情 , 不了解“黑救护”背后的产业 。
实际上救护车坐地起价并非偶发事件 , 只不过大部分受害人选择了息事宁人 , 没有曝光到网上罢了 。
很多人觉得奇怪 , 120救护不是公益性质的嘛 , 怎么会有私人参与到其中牟利 , 这与我国的救护车资源不足有关 。
我国现在执行的救护车配备标准为每5万人一辆 , 但很多城市根本无法达标 , 以武汉为例 , 一位在武汉急救中心工作的员工曾经透露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全武汉只有57辆正规救护车 , 武汉市常住人口超过1100万 , 差不多20万人配备一辆 , 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 要知道这可是新一线城市武汉 , 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官方”救护车数量可能更少 。
需求得不到满足 , “黑救护”嗅到了商机 。

“黑救护”团伙坐拥20辆车 , 年入超过1800万元正是由于正规军的缺失 , 杂牌军迎来了机会 , 面对供给远小于需求的市场 , 一些人打起了以“救死扶伤”名义行敲诈敛财之实的主意 , 甚至形成了犯罪团伙 。
还是在黑龙江 , 2019年当地警方打掉过一个专门从事“救护服务”的组织 。
团伙老大张某某在2009年注册了救护服务中心 , 专做哈尔滨某医院的院后转运生意 , 通过各种方式垄断了那片区域的“救护服务” 。
该团伙拥有20辆救护车 , 一辆车半年能带来47万元的收入 , 按此计算该团伙一年获得的营收超过1800万元 , 如此暴利让人惊叹 , 受害者无数 。

无独有偶 ,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黑救护” , 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 。
一位受害者表示曾经受过“黑救护”的胁迫 , 当时他的母亲刚过世 , 希望能够将遗体拉回老家处理后事 , 对方一上来就开价5500元 , 远高于正常价格 。
正规救护车一般以6元一公里收费 , “黑救护”显然不是 , 他们的报价是正规救护车的几倍甚至十多倍 , 受害人不愿意接受 , 结果司机当场威胁 , 表示要找殡仪馆的人将其母亲遗体拉去火化、不让其返回家乡 , 受害人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天价服务 。
“黑救护”的威胁方式多种多样 , 官媒曾经报道过上了“黑救护”后对方漫天要价 , 如果不从直接拔了病人的氧气管 , 上了贼船、身不由己 , 只能被敲诈勒索 。

“黑救护”为何集中在院后救护市场且屡禁不止?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 篇幅有限 , 不再一一列举 , 我发现类似事件有两个共同之处 。
第一 , 本次五常“黑救护”事件中的受害者先是被“低价”哄骗上车 , 原本说好一千多元 , 到了车上立马涨价至四、五千元 。 上车后受害人的处境极其被动 , 亲人的生命掌握在他人手里 , 无助、恐惧之下只能就范 。
同样的套路屡屡生效 , 做“黑救护”生意的人充分利用了患者家属的心理弱势 , 符合强迫交易罪的客观表现形式 。
第二 , 全部为院后救护 。
我将救护分成院前和院后两类 , 第一次拨打急救电话寻求救护车服务属于院前救护 , 指的是还没有进入医院之前;转院或者回家过最后时光属于院后救护 。
为什么“黑救护”几乎全部出现在院后救护阶段呢?

救护服务一般要具备两个属性 , 一是紧急性 , 能够迅速将病患送到指定地点;二是专业性 , 病人上了救护车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专业治疗 , 尤其是急救方面的服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