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化石


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化石


文章图片


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化石


文章图片


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化石


文章图片


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化石


文章图片


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化石





图1 玉海翼角鱼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



图2  2018年玉海翼角鱼野外挖掘现场(从左至右分别为彭礼健、胡仁波、赵应天、刘元润、张荣豪)(盖志琨摄)



图3 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盖志琨摄)



图4 玉海翼角鱼复原图(郭肖聪绘)



图5  盔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地史分布



图6  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盖志琨摄)


【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化石】
图7 玉海翼角鱼与骨甲鱼类、七鳃鳗及现生软骨鱼类食道及背主动脉分布对比(孟馨媛绘)



图8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左右两侧的居维叶管并不对称 , 右边要比左边大的多(引自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图9 一些关键特征在脊索动物中的演化(孟馨媛绘)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毕业生孟馨媛在盖志琨研究员的指导下 , 在国际学术期刊《解剖学记录》(The Anatomical Record)上在线发表了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的最新研究成果 。 《解剖学记录》是美国解剖协会的官方出版物 , 成立于1888年 , 期刊重点关注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领域最新进展 , 涉及分子、细胞、系统和演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 该研究报道了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大约4.1亿年前)徐家冲组发现的玉海翼角鱼的新材料 , 首次揭示了盔甲鱼类食道与背主动脉的位置关系 , 解开了七鳃鳗、骨甲鱼类背主动脉和食道向右漂移的不对称之谜 。 对玉海翼角鱼的重新研究不仅填补了盔甲鱼类解剖学信息的空白 , 有助于理解盔甲鱼类的内部解剖 , 同时对探讨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和有颌脊椎动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理解有颌类关键特征的起源与演化具也有重要的意义 。
时隔30年玉海翼角鱼再现古鱼王国
缘山古鱼国 , 亘古四亿年 , 云南曲靖向来素有“失落的古鱼王国”之称 。 从1911年至今的110年里 , 古生物学家前赴后继 , 走遍了曲靖的山山水水 , 发现了种类众多的古生物化石 , 特别是古鱼类化石 , 揭开了众多的演化之谜 。 “古鱼王国”的美誉背后 , 凝聚着丁文江、刘玉海、张弥曼、朱敏等一代代科学家的心血 , 在古生物学家们研究和保护曲靖古鱼化石的“接力”中 , “古鱼王国”正在走向世界 。 早在100年前 , 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者丁文江就在曲靖发现了古鱼化石 。 上世纪60年代初 , 刘玉海先生就在云南曲靖的泥盆系开展野外工作 , 并首次对所发现中国的盔甲鱼类进行了系统古生物描述 , 成为盔甲鱼类研究第一人;80年代初 , 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在曲靖发现了杨氏鱼、奇异鱼等肉鳍鱼类 , 为脊椎动物由水向陆地演化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 。 90年代初 , 师从张弥曼院士 , 我国著名古鱼类学家朱敏院士 , 在云南曲靖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 , 首次发现玉海翼角鱼化石 , 化石产出层位系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徐家冲组 。 1992年 , 朱敏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正式命名并发表了玉海翼角鱼 。 属名指示了其具有一对侧向延伸的翼状的角 , 种名则赠给了盔甲鱼类研究第一人刘玉海先生 。 虽然玉海翼角鱼的正型标本是一件比较完整的头甲 , 揭示了头甲背面的关键形态学特征 , 但是很遗憾的是标本仅有一件 , 并没有保存头甲腹面的形态学特征 。
2018年 , 在朱敏院士牵头下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曲靖师范学院联合组建了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以加强对曲靖古鱼化石的挖掘与保护力度 。因此 , 在玉海翼角鱼的模式产地找到更多新的化石材料也提上了考察日程 。 在朱敏院士的回忆和带领下 , 野外团队终于找到了30年前位于曲靖市麒麟区徐家冲水库边上徐家冲组中含鱼化石的具体层位 。此后 , 盖志琨研究员带领曲靖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同学(图2) , 在该化石层开展长达2年的野外挖掘 ,终于又在化石层又发现了大量早期脊椎动物化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