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被阳澄湖大闸蟹骗了30年( 三 )


民国时期 , 阳澄湖每年有200艘渔船常年捕蟹 , 产量维持在两千担左右 , 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 , 大概每年100吨 , 有限的产量只能优先供应上海 , 而真正阳澄湖蟹 , 苏州本地人基本吃不到 。



〓 这张经典照片由美国海军士兵沃尔特·阿鲁法特(Walter Arrufat , 1920-2007)于1945年拍摄 , 原释文是十分简洁的:吃蟹
根据1938年10月《申报》刊载的物价表:“荤菜”鲜猪肉每元二觔、鲜蟹大者每只八角 。 “素菜”青菜每觔六分、白菜六七分 。 按旧制一觔为590克 , 一只大个大闸蟹价格高于一斤猪肉 。 网上流传上海贫农吃大闸蟹充饥 , 只是被加上错误图注后的以讹传讹 。
充足的螃蟹供应 , 让上海人爱上阳澄湖大闸蟹 。 《申报》一篇文章写到“苏州的阳澄湖 , 是产蟹著名的 , 与松江之鲈 , 一般的名驰江南 。 在蓼红芦白的湖畔 , 郭索横行 , 快人朵颐 。 ”



〓 美食博主狂吃大闸蟹的后果:送进医院急诊科挂水并喜提一份胰腺炎治疗豪华套餐 , 可以说非常惨了



久居上海的清代遗老李瑞清就是典型的吃蟹狂魔 。 李瑞清是张大千的老师 , 却远没有张大千有名 。 有年李瑞清囊中羞涩无钱买蟹 , 画了100幅蟹图解馋 。 朋友知道后 , 买来三筐阳澄湖大闸蟹 , 只想换一副螃蟹图 。
没想到李瑞清见到螃蟹后 , 100幅蟹图竟然全部赠给朋友 , 送来的螃蟹立刻全蒸熟下酒 。
野生的螃蟹 , 没有家养的香
阳澄湖大闸蟹流行最初只是因为离上海足够近 , 但在口味上确实做到了一度领先于其他地方 。
早在1910年 , 野生大闸蟹就随着商船远渡欧洲 , 成为德国北部令人头疼的入侵物种 。 由于口味比不上海蟹 , 满街乱爬的野生大闸蟹没人爱吃 , 被通通搅碎做了肥料 。



〓 德国华人对当地大闸蟹的评价 , 简单说就是:一般般 。 德国人不吃大闸蟹 , 真不是他们不识货 , 或者少了个中国厨子 , 而是野生大闸蟹没有当地惯常食用的海蟹好吃
1986年 , 江苏蟹农引进先进养殖技术 , 改变过去野生捕捞的办法 , 开始在阳澄湖及周边地区围网养殖大闸蟹 。
而野生大闸蟹因为营养和水质问题 , 风味明显逊色于人工养殖的大闸蟹 。 从捕捞、散养到集中养殖 , 才是阳澄湖蟹成功的原因 。
进入九十年代 , 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规模与产量基本稳定增长 , 螃蟹成为建国后百姓日常能消费得起的食物 , 最长不过三十年 。



〓 看到螃蟹吃得这么好 , 平时泡面都不舍得买桶装的局长 , 有点嫉妒
在央视记者采访中 , 养螃蟹的农民说自家螃蟹膘肥体壮、外壳平滑有光泽是因为从来不吃“人工饲料” , 每天的食物都是煮熟的玉米粒和野生小鱼 。
每天还会喂一些新鲜带鱼 。
为了增强螃蟹体质 , 还要投放维生素 , 预防螃蟹感冒 。 另外定期投喂丁酸梭菌 , 作用是:护肝 。
可惜民用级音响多半不能防水 , 不然阳澄湖蟹农们大概会向日本的养牛同行学习 , 给饲养动物放莫扎特舒缓心情陶冶情操 。
说到底 , 阳澄湖大闸蟹的肥美 , 并非源于特殊的产地条件 , 而来自科学精细的养殖 。 随着养殖技术的扩散 , 阳澄湖只能算作优秀产地之一 , 泯然于众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