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月球


下一站,月球


文章图片


下一站,月球



近年来 , 各国对月球的探索行动急剧加码 , 使这颗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外的太阳系第五大卫星再次成为焦点 。
之所以说“再次” , 是因为历史上人类的航天事业曾经有过一段“月球迷恋”的岁月 。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 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 , 发射航空器探索和研究月球成为两个大国政治、财力、军事较量的最好舞台 。
1959年 , 苏联发射了人类首个抵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 传回了人类历史首次获得的月球背面照片 。
1968年 , 美国实现了人类航天员首次绕月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的壮举 , 并且在此后一年第一次将三名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土地 。
可以说 , 上世纪人类真正花了大力气对月球进行探索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了1957年到1972年这15年中 。 据统计 , 期间光美国以探月为主的阿波罗计划就花费超过250亿美元 , 一度占据美国全年科研经费开发经费总额的五分之一 。
在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后的三年里 ,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又组织实施了6次登月行动 , 总共有十多位美国航天员站上过月球表面松软的土地上 。 然而自1972年后 , 美苏太空争霸的焦点便逐渐向更远的太阳系深处延伸 , 探索月球的魅力似乎逐渐褪色 。
一直到21世纪初 , 随着中国“嫦娥工程”的正式上马 , 美、欧、俄、日、韩、印等等国家似乎又重新燃起对航空探月的兴趣 。
然后 , 即使各国拥有2020年代的科技水平 , 航天探月又谈何容易?

月球将是一个宝藏家园
最新的一则探月失败消息或许可以真实反映出探月科学领域的一些尖端难题 。
据日媒报道 , 11月22日 , 由于通信不稳定等原因 ,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已放弃日本首次登月的超小型探测器“好客号”的原定登月计划 。
“好客号”本来预计将尝试从离开月球表面100至200米的高度硬着陆月球 。 这次大胆俯冲将使用安全气囊和减震系统进行缓冲 , 以使航天器能够在这次尝试中幸存下来 。
但是现在这颗立方体小登陆器只能独自在太空中漂泊 。 据航天专家分析 ,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 , 地球和“好客号”的轨道动力条件 , 以及该航天器不受控制位置的光照条件都对其继续完成任务很不有利 。
“好客号”和其他9颗立方体卫星在发射后不久就从美国“阿耳忒弥斯1号”无人绕月飞行测试任务火箭上分离 。 JAXA补充说 , 虽然已经放弃登月计划 , 但这个日本小飞行器已经被再次捕捉到位置信息 , 希望它能在2023年3月左右重新接受一个新的任务 , 期待届时其通信条件会有所改善 。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低估日本在太空的科技能力 。
虽然这次“硬着陆”登月没有按计划顺利完成 , 但早前 , 该国已经通过隼鸟2号在一颗小行星“龙宫”上取得了成功的登陆 。 两个近乎双胞胎的漫游车在2018年下降到“龙宫”的表面并进行采样和探索 , 并通过返回舱成功将主要的样本带回到了地球 。
这些样本对人类的航天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 不但检测到20多种氨基酸 , 成为首个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证据 , 对理解有机分子如何到达地球具有重要意义 , 还发现了液态水和气体 。
把视线拉回日本这次不成功的登月计划 , 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两条线索:
第一 , 日本本轮登月探索并不仅仅只有“一条腿走路” , 下周另一个登月飞行器M1也将从美国佛罗里达州SpaceX公司的航天基地里发射出征 。
M1着陆飞行器是由日本的一家民营企业ispace自主研发的 , 一旦成功着陆将创造人类的另一个历史——第一家民营机构实现登月 。
和“好客号”的硬着陆不同 , M1计划通过地月引力循序渐进稳稳着陆 , 尝试在月球表面的阿特拉斯陨石坑开展科研行动 。
着陆器将携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日本JAXA的有效载荷 , 包括阿联酋的一台微型月球车和JAXA的一个两轮机器人 。 如果任务成功 , 这些探索机器将标志着日、阿两个国家首次进入月球表面 , 成为继美国、中国和前苏联的航天机构之后 , 再次成功登陆月球的国家(机构) 。
第二 , 帮助“好客号”顺利上天的项目是叫做“阿耳忒弥斯1号”的无人绕月飞行测试任务 。 本次发射除了前文所提日本登陆卫星以外 , 还有其他多颗小型飞行器或者卫星被一同送上太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