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甘南“流浪”记

云南|甘南“流浪”记

文章图片

云南|甘南“流浪”记

文章图片

云南|甘南“流浪”记

文章图片

云南|甘南“流浪”记

文章图片

云南|甘南“流浪”记

文章图片

云南|甘南“流浪”记


· 这是第4825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5k+ ·
从川北到甘南
继续川北-甘南之旅 。
西出川主寺 , 翻过两座山头就进入川西北大草原 。 草原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 , 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 , 接近6个上海市 , 后面几天都在这茫茫草原上奔突 。
来的不是季节 , 11月中旬 , 气温降到零下 , 草色枯黄 , 大风在开阔的草原上呼啦啦作响 。 大小景区也早早关张 , 加上疫情影响 , 从旅游的角度说 , 此时出行实在不明智 。 我对此早有准备 , 一是来看看心心念念的若尔盖 , 虽然时节不对 , 但黄河盛景、郎木寺藏民的虔诚、当地的风土人情并没有让我失望;二是借道甘南迭部县 , 去看看扎尕那 , 再经县城到哈达铺坐火车南下四川 , 转飞机回沪 。
|高原上的母亲河
川甘青三省交界处 , 交通还比较落后 , 没有火车、飞机 , 5、6、7三个月旅游旺季之外 , 县际班车很少 , 跨省则压根没有 , 只能自驾或租车 。
我租车的藏民司机 , 1982年生 , 若尔盖铁布镇农民 , 家中有地四亩 , 亩产青稞五六百斤 , 每斤青稞粗粮售价0.8元 , 一年产值2000元左右 。 国家规定 , 耕地不能荒废 , 高原条件不佳 , 无法种植其他作物 , 只好让妻子留在家 , 照顾老人、两个孩子 , 种着这几亩青稞地 。 此外 , 还养了十头牦牛、五六匹马 。
他一个人住在离老家110公里外的若尔盖县城 , 以私家车跑跑客为业 。 每年5-7月旺季 , 生意不错 , 此外的几个月份 , 跑跑从若尔盖到松潘县的短途 。 “前天拉了两个客人下去(松潘) , 每个人70 , 就是140;下午拉了两个客人(包括我在内)上来 , 也是140” , 两县相隔156公里 , 一天一个来回 , 此时淡季 , 加上最近疫情管控 , 客人少是常态 , “下去100元油费 , 上来100元油费 , 能赚个80块吧” 。
也就是说 , 这几个月他每月收入在2400-3000元之间 , 刨除车辆损耗、保险 , 只能保本 , 算上人工的话 , 肯定是亏的 。 三四个月旅游旺季 , 本地一天包车约450-500元 , 持续作业不休息的话 , 收入在五六万元 , 刨除一半成本 , 他的利润在三万元左右——这其实相当于他一年的纯收入(人工费) , 再加一年卖一两头牦牛或马(算1.5万元) , 养活一家五口人差不多 。 这对农区的藏民(相对牧民)来说 , 已经算不错了 。
好在他住在县城的公务员妹妹家 , 省去一笔租金 , 小孩在镇上读书教育支出小 , 加上农村自给自足 , 他的心态很淡然 , 像这片土地上的藏民一样 。 我猜测他起码大我十岁 , 问起他的年龄 , 然后没好意思告诉他 , 我只比他小两岁 。
像本地的许多藏民一样 , 他也渴望一生要去趟拉萨朝圣——藏区很多小饭馆、茶馆里都放着有关拉萨的歌曲 , 但现实压力下 , 很难成行 。 所以牧区有一些牧民 , 变卖家产 , 全家或几家人一起 , 花上一两年时间 , 磕长头或走路去拉萨 。 但这几年疫情 , 走不出几个县就得被劝返 。
民生不易 。 期望他的拉萨之行将来能够实现 , 希望川北藏区发展得越来越好 , 他一家人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
|郎木寺
甘南历险记
若尔盖县往西、北、东三个方向都是甘肃 , 要往前走 , 只能进甘肃 。 此时 , 冬季叠加疫情 , 方圆几百公里的小机场都关闭了 , 经迭部县到陇南的哈达铺火车站 , 乘火车到四川广元转飞机是最合理的路径 。
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发达地区的相互融合不同 , 川、甘两省交界处呈现隔阂状态 。 譬如 , 两省交界处的郎木寺 , 南边归属四川 , 北边归属甘肃 , 两省分别管理 , 没有分界 , 但两省的藏民很少去对方的寺院朝拜 。 近期疫情抬头 , 两地互相防范 , 都在干道上设卡 , 阻止对方的车辆、人员进入 , 形同水火 , 可惜类似的事情 , 祖国大地上已随处可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