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中的宝可梦,精灵还是小怪物?( 二 )





当幼崽出生时 , 雌性会帮助幼崽们清理鼻子 , 以便它们能够顺利呼吸 。 雌性负责清洁巢穴和照顾幼崽 。 如果孩子们离开巢穴太远 , 母亲们会把它们带回巢穴 。
低地斑纹马岛猬宝宝刚出生时并没有刺 , 但在出生后的头24小时内 , 就会开始发育 。







小拓展:
Hemicentetes属有两个种 , H. semispinosus低地斑纹马岛猬和H. nigriceps高地斑纹马岛猬 , 两者都只在马达加斯加的栖息地中被发现 。

高地斑纹马岛猬的体重范围约为80~150g , 比体重在125~280g之间的低地斑纹马岛猬略小 。



人们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中 , 发现了低地斑纹马岛猬( H. semispinosus)  , 在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地部分的潮湿森林和高原稀树草原边界栖息地中 , 发现了高地斑纹马岛猬(Marshall和Eisenberg于1996年纪录) 。

最初 , 人们认为高地与低地的分布范围各自不同 , 没有重叠 。 但在2000年 , 研究人员发现它们有部分个体共存于同一个的栖息地 。 随后确定了这两种都是独立的物种 , 并非谁是谁的亚种 。







该物种与栖息在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地部分的高地斑纹马岛猬密切相关 。

低地斑纹马岛猬(H. semispinosus)身体上覆盖着黑色和黄色的刺毛 , 有四个显眼的黄色纵向条纹 。 其中一条黄色条纹位于脑袋中间 , 另外三条则位于身体上 。



高地斑纹马岛猬( H. nigriceps)有黑白相间的毛 , 有的略微显棕色 , 并有类似于低地斑纹马岛猬的条纹图案 , 但脑袋中间并没有条纹 。




这种皮毛颜色可能是模仿了另一种马岛猬:Tenrec ecaudatus的幼崽 。 因为该物种的父母极其护崽 。



这两个物种的奇怪条纹图案 , 可能都是自然进化而形成的伪装 。 它们也都有着用可拆卸刺作为武器的防御习惯 。



低地斑纹马岛猬在圈养条件下可以存活长达30个月 , 而高地斑纹马岛猬则能活3年多(这两个物种在野外的寿命还是未知的) 。


两个物种都会进入休眠状态 , 与在野外相比 , 人工饲养进入休眠阶段的可能性更高 。

高地斑纹马岛猬主要于夜间活动 , 而低地斑纹马岛猬则是全天活动 。

高地斑纹马岛猬比低地斑纹马岛猬挖的洞穴要浅 。 但它们都会用叶子塞满自己的洞穴 , 来便于调节体温以及躲避捕食者 。



特殊的交流方式:
这些生物最有趣的地方可能是它们的交流方式了 。 低地斑纹马岛们不仅仅靠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来交流 , 它们也使用鸣声:stridulation 。

低地斑纹马岛猬是唯一一种会鸣声的哺乳动物:

指的是动物会摩擦身体的特定部分 , 以发出声音 , 这种情况在昆虫和蛇中比较常见 。



它们会震动中背部特定区域的7~16个特化刺(不同于普通的刺和毛发 , 这些毛的排列和数量在生长过程中也不会改变) , 尖端相互摩擦以发出低沉的\"嘎吱\"或者\"砰砰\"的高频声音 , 激动时尤为强烈(有时强光也会引起该种反应) 。

所以 , 不要看见它们就着急忙慌想去摸摸看 , 当有人触摸低地斑纹马岛猬时 , 这种动物可会毫不留情把你刺成“刺猬” 。


例如 , 当幼崽与母亲走丢时 , 它将摩擦脊柱以发出特定的声音 , 来让母亲闻声找到自己 。
除了发声 , 该种动物还通过类似于“弹舌”的方式进行交流 , 以联合赶走入侵者 。 人们推测它们也有可能会使用回声来进行定位 , 但这种假设尚未得到证实 。
互相摸摸鼻子是马岛猬与马岛猬之间很常见的互动方式 。


与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许多动物一样 , 低地斑纹马岛猬主要受到因人类持续砍伐森林 , 而导致其自然栖息地丧失的威胁 。 此外 , 该物种也被一些当地人猎杀然后成为食物 。

已被当地人提议作为“小型牲畜”饲养 , 来供人们食用 。 因此高地条纹斑纹马岛猬和低地条纹斑纹马岛猬 , 都有可能被当做“具有异国情调”的特色野味美食 。



根据ICUN的资料 , 低地斑纹马岛猬在其整个栖息范围内 , 种族数量很多且分布广泛(但没有详细的资料统计过总体数量) 。

目前 , 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CUN中被列为:无危级别(LC) , 即最不用担心的一列 。

不论是外貌还是习性 , 都很像是活脱脱的宝可梦哈哈哈哈 。 看来游戏取材于现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

希望小家伙们也可以一直活的快快乐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