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宛署杂记》在第四卷“天字古迹”中记“古窑在县西七十里贾家沟 , 窑内泉水清甜 , 食之可愈病 。 流二十里由佛儿门达良乡 , 出浑河” 。 《宛署杂记》所记的贾家沟 , 位于潭王路上山的起点 , 现简称贾沟 。
贾沟村口有一棵粗壮的古槐 , 古槐下一座影壁上书“贾沟村” 。
槐树下还有座五道庙 , 五道庙的作用是有人过世时要先到这来报个到 。 古窑在贾沟村的东山上 , 村子空地少要穿过人家院子 。 近年在村东修了一条沟 , 顺着沟边走也不太好走 。 到了村子的东北部 , 会见到一条上山的小路 。 古窑在小路的右侧山湾里 。
山湾有几层梯田 , 找到了梯田便不愁见不到洞口 。 古窑是一处天然洞穴 , 洞口在岩壁底部 。 洞口的右侧垒着一堵石墙 , 左边有一棵花椒树 。
两千零几年前花椒树还活着挂果 , 十几年后花椒树已经枯死了 。
洞口的空间非常小 , 左右两边各立一块加工条石作立柱 , 上边横架一块当做过梁 。 立石高1.2米 , 宽4.1厘米 。 顶部盖石长1米 , 宽41厘米 。 洞口高1.1米 , 宽55厘米 。
泉水断流后古窑已改称桃花洞 , 洞口上方的山壁上摩崖刻“桃花洞”三字 , 摩崖周边用线框圈起 。
进入洞口有一段高宽不足两米 , 长约3米的巷道 , 洞中心有一山似的岩壁 。
洞顶非常高且阔 , 呈穹隆状 。 右侧是一堵墙样的岩壁 , 岩壁没有与洞顶相连扔石头可以抛过岩壁 。 当时因照明、拍照器材和技术相当差 , 无法反映出实际情况 。
洞内正中有一大型石砌炉灶 , 据村民讲抗战时是村民避难之处 。 这么大的炉灶在山洞中点燃 , 烟却不往外冒 , 因洞里有支洞或与山外相通 , 洞口外丝毫没有迹象 。 据附近村民说 , 山的东部也有一个洞口 , 传说是相通的 。
笔者随手在洞内捡块石头留作纪念 , 回家后剔除外部包裹钟乳 。
剔除包裹层后石质很轻 , 而且还能看出磨损状 , 应该属于古生物化石 。 笔者已老朽 , 无力再去调查清除古窑山洞 , 是为遗憾之事 。 在此公布 , 静待有能力的人去调出清楚 。
潭柘寺是个山间小盆地 , 四周为高山围绕 。 只有南部水冲出一条山沟 。 潭柘寺坐北面南 , 等于面对这条沟 。 沟中部还曾经有马鞍山竹林寺 , 这条沟可能是最早潭柘寺的出山通道 。 沟中另有摩崖造像和佛字石刻 , 所以这条沟称为佛门沟 。 古窑与来自各个方面的水 , 在鲁家滩汇集 , 经佛门沟流入房山境内 。
《房山县志》记:“顺河:源出宛平鲁家滩(俗呼里十三) , 十数村水自佛门沟入境 。 经羊圈头西 , 又南流经小儿营东 , 又南流经少师塔西常乐寺 。 东折西南 , 经南次尾东 , 有西北自李二峪沟来注之 。 又南流经焦各庄、官地东 。 又南流经仙坨村西 , 又南入良乡豆各庄出境” 。
佛门沟在电厂以下形成一个几字弯 , 在几字中心河道岩壁上 , 有摩崖佛字和佛像 , 这便是佛门沟的一称的由来 。 摩崖造像处距竹林寺仅几百米远 , 潭柘寺金代高僧广慧通理、了奇和正言等大师均出自马鞍山竹林寺 。 根据摩崖风化程度看 , 可能为金代竹林寺鼎盛时期所为 。
推荐阅读
- 弥勒|全球唯一与佛同名的地方,旅居城市的天花板,去一次就牵肠挂肚!
- 弥勒|弥勒西二大山深处的村子里,藏着一段百年米轨,神秘而凄美!
- 弥勒|好玩程度不输昆明丽江,这座超小众的滇东南小城值得你专程去一趟
- 高铁|行业复苏之路上,我们为什么需要华侨城?
- 寺庙|一生必须来一次,你到过稻城亚丁了没有?
- 寺庙|要签“生死状”才能进的景区?这里被称为“世界最危险人行道”,你敢去吗?
- 弥勒|太行山风景,八泉峡一日游,这边风景很好
- 立秋|金沙江第一大支流、被忽视的川西霸主、高寒型丹霞地貌——雅砻江
- 弥勒|大理,一个梦想中的城市,快来看看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