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老红书的老年人: 有人65岁被骗,有人不会打字,有人突然去世


活跃在老红书的老年人: 有人65岁被骗,有人不会打字,有人突然去世


文章图片


活跃在老红书的老年人: 有人65岁被骗,有人不会打字,有人突然去世


文章图片


活跃在老红书的老年人: 有人65岁被骗,有人不会打字,有人突然去世


文章图片


活跃在老红书的老年人: 有人65岁被骗,有人不会打字,有人突然去世


文章图片



在一众网络社区中 , 你可能很少听过“美篇” 。 但它用7年时间 , 聚拢了2亿用户 。 其中 , 一半的用户年龄超过45岁 , 因此有了别名——“老红书” 。
和用户一样 , 从交流方式到话题 , 这里的一切都是“老”的 。 在追捧年轻人的互联网里 , 在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生活中 , “老红书”总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
网络交友、分享感悟、攒局出行……你能想到的一切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社交事件 , 这里都在发生 。 但在这个商业时代 , 坐拥一群常被定义为“低商业价值”的老年人用户 , 似乎并不能讲出什么性感的商业故事 。 一方面 , 老红书与老年人相依为命 , 但另一方面 , 老红书也会无奈于老年人群体的变现能力 。
而该如何与衰老共生 , 是美篇的困局 , 也是时代的难题 。
文 |常芳菲
编辑 |易方兴
运营 |栗子
晚来孤独
65岁的张丽芬没想到 , 自己竟然被一个陌生大爷夸“高雅自然” 。
还是在网上 。
她常说自己被忽视了三十多年 , 直到丈夫脑溢血去世 , 也没得到来自婚姻的什么温暖 。 退休后 , 她参加了当地的老年模特队 。 有一回 , 她看到模特队的姐妹分享了几十张自拍和旅行照片 , 一点开 , 来源是美篇 。 在这个社区 , 她发现了一堆同龄老人 , 于是 , 她也开始发自己的模特队照片 。
有个头像看起来60岁左右的大爷 , 一直默默关注她 , 每次她发文章、图片 , 他总是第一时间点赞 。 有一次 , 大爷称赞她气质“高雅自然” , 而她则觉得大爷“温和儒雅” 。
在陌生的互联网世界 , 老人们大都谨慎 。 断断续续聊了两个月之后 , 两人才加上微信 , 成了网友 。 她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这是第一次 , 她感觉和一个人“有说不完的话” , 也是第一次 , 她得到了“温和儒雅”的男性的认可和称赞 。

▲图 / 视觉中国
老红书对老人的吸引 , 不光体现在网络交友上 。 老红书的社交裂变 , 大都靠口耳相传 , 57岁的尹山也是从熟人那里第一次听说这平台 。 他是煤矿作协会员 , 在一家出版社担任编辑 , 想着这个工作能安稳做到退休 。 但从今年5月份开始 , 工资越发越迟 。 他从次月初、等到月末、再到下个月 , 最后音讯全无 。 他完全没想到 , 自己在这样的年纪 , 突然会为下个月的收入担心 。
苦闷、无聊的时候 , 他想起高中同学分享的链接 。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 , 他开始整理这些年写的小说 , 一一发到美篇上 。
在成为“小说爱好者联盟”美友圈的主持人之后 , 他甚至找到了年轻时玩天涯论坛的乐趣 。 天涯论坛 , 这是另一个听起来有些“远古”的名词了 。 和“版主”的职责类似 , 美篇主持人也要制定交流规则;对每个讨论进行编辑、回复、加精华等等操作 。
成为“主持人” , 代表着某种肯定和荣耀 , 这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现实生活的沮丧 。 通过互联网 , 他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陌生人的认可 。 在他心里 , 这种认可和朋友圈点赞的含金量天差地别 , 因为后者“很可能就是熟人给个面子” 。
很多人可能还会忽视 , 老年人也需要鼓励 , 来对抗充满不确定性的老年生活 。

▲美篇的首页 。 图 / 美篇App
王宁已经59岁了 , 得体、干练 , 只要出门就要化妆 , 口红得是能一眼看出来的颜色 。 她说话从来都用短句 , 只有提到自己孩子的时候愿意多聊几句 。 29岁有了儿子之后 , 王宁的生活重心就围绕着孩子展开 , 她总说:“没有什么个人生活不能牺牲 。 ”来到北京 , 重心又变成了孩子的孩子 。
告别了老家的邻居、朋友 , 她的世界就是以通州的家为圆心 , 方圆两三公里的地方 。 上了年纪的人 , 总是想走到热闹的地方看看 , 但疫情拦住了她 。 “小心别把病毒带回来 。 ”儿子嘱咐 。
她每天最自由的时候 , 就是抓紧孩子睡着的缝隙 , 看看朋友们在美篇上分享的生活——谁炖了鱼、谁在回忆“插队”岁月、谁去了同学聚会 , “看见就像自己也参加了” 。 转化一个老人用户有多难 , 从王宁的故事中就能得到答案 。 她足足看了整整1年朋友们的分享 , 才决定自己注册一个账号 , 分享做菜的心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