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伤!核酸不等于“新冠检测”,还有很多应用


别误伤!核酸不等于“新冠检测”,还有很多应用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田茹 实习记者 武星如)核酸检测成为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词 , 以至于一提起“核酸” , 想到的就是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 。 其实 , 核酸检测作为一种分子诊断技术 , 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 涉及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生物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儿科学等多个学科 。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曾在2022年6月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 核酸检测技术包括很多种 , 比如常规PCR、实时荧光PCR、核酸等温扩增技术、核酸杂交技术 , 而新冠疫情以来日常所提及的“核酸检测” , 一般就是指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这种方法 , 它是在病原体检测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核酸检测技术 。
许文波指出 ,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 , 核酸检测技术在我国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 已经广泛应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病原体的核酸检测、监测或筛查 。 目前 , 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我国40种法定传染性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相关的病原体 。 除此以外 , 核酸检测技术也已经在生殖医学、肿瘤医学、农牧学、生态学、刑侦等非传染病领域广泛应用 。
5月12日 , 在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的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 , 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进行核酸提取 。 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别误伤!核酸不等于“新冠检测”,还有很多应用】在传染性疾病领域 , 它可以更早发现感染 。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李侗曾介绍 , 临床中对乙肝、丙肝、艾滋病都开展了核酸检测 , 可以在抗体产生前检测到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 。 而一些呼吸道疾病可以通过咽拭子或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核酸检测来判断是否感染 , 以及推测是否具有传染性 。 季节性流感、禽流感、冠状病毒感染等通过咽拭子检测可以方便地判断出上呼吸道是否存在病毒成份 , 从而判断被检测者是否属于感染者 。
在肿瘤医学领域 , 顶尖化学综述杂志《化学评论》曾刊发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左小磊研究员-樊春海院士团队和仁济医院夏强教授团队共同撰写的题为《面向临床转化的核酸检测》的研究综述 , 其中提到 , 在临床上 , 核酸检测和核酸可视化方法正在革新肿瘤演进过程的监测与肿瘤的诊疗现状 。 基于核酸识别的检测新方法不仅可以无创可视化肿瘤的异质性表达 , 还可以动态评估肿瘤的治疗疗效 , 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精确的监测 。
在妇产科领域 , 201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发布的《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治共识》中指出 , 核酸检测法是目前诊断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 , 主要包括核酸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 , NAAT)和直接检测核酸的技术(即基因探针技术) 。 2021年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出台的《预防围产期B族链球菌病(中国)专家共识》提到 , B族链球菌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 核酸扩增试验可用于鉴定B族链球菌 。
此外 , 核酸检测还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 。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 北京冬奥会期间 , 食品安全保障中的核酸检测产品在冬奥会期间首次得到大规模应用 , 由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马翠萍教授和青岛大学教授石超研发的核酸快检系列产品在北京冬奥会中用于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检测 , 保障北京冬奥会食品安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