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死亡”6年,人还活着却遭网络祭奠4.3万次......


女子被“死亡”6年,人还活着却遭网络祭奠4.3万次......


文章图片


女子被“死亡”6年,人还活着却遭网络祭奠4.3万次......


文章图片


女子被“死亡”6年,人还活着却遭网络祭奠4.3万次......


文章图片


女子被“死亡”6年,人还活着却遭网络祭奠4.3万次......




福建厦门 , 一位名叫璐璐的女生从朋友口中得知 , 一家网络祭祀平台设有自己的纪念馆 , 在网页上详细地记载了她的生平 , 从出生日期到籍贯、墓园动画、灵堂悼词等一应俱全 , 甚至被编排了一个非常离奇的死亡理由……
“2010年1月某天晚上离校后失踪 , 过了好几天才发现她面目全非的尸体 , 愿在天堂安息 。 ”

而在网页中出现的私人信息均与璐璐的个人信息完全一致 , 并且公开的头像与生活照都是她曾经发布在社交平台的照片 。

这家纪念馆创立于6年前 , 历史访问量已达4.3万余人次 , 这也就意味着这6年来 , 璐璐一直处于被“死亡”的状态受他人祭奠 。
经过交涉 , 网络祭祀平台表示璐璐所陈述的情况属实 , 但由于早年在纪念馆设立之时 , 还尚未实行实名登记制 , 所以除了一个IP地址与登录名之外 , 无法提供实际侵权人的真实姓名与联系方式等信息 。
尽管如此 , 璐璐还是决定起诉 , 要求平台承担侵权责任 。

此消息一经爆出 , 不少网友炸了锅 , 有人对这种祭奠方式心存疑惑 , 也有人批评侵权人心术不正、太过恶毒 , 他们这样说到:
  • “活人被祭奠6年 , 这也太离谱了”
  • “肯定是熟人作案 , 不然怎么有朋友圈照片?”
  • “网络墓园又是什么东西?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节奏了”
明明自己好好活着的 , 个人信息却被泄露 , 发布在朋友圈的照片成了自己的死亡证明 , 这种事情换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委屈难受 , 简直是无妄之灾 , 而这种伤害的背后 , 是平台的不作为和“供灵”人的恶意 。
首先 , 不管“供灵”人与璐璐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怨结 , 即便是出于玩笑恶搞 , 这种“诅咒”方式都显得非常失德 , 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 。 假使其是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取到璐璐的私人信息并进行公布 , 则有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

其次 , 作为祭祀网络平台 , 疏于管理、对于入馆信息审查不够严格 , 诸如胡编乱造、恶意祭奠、造谣他人死亡等等情况 , 也间接造成了对当事人的精神损害 。
【女子被“死亡”6年,人还活着却遭网络祭奠4.3万次......】那么您觉得法院该怎么判决呢?详情可见文末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网络墓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纪念追思 , 而正是由于此祭奠形式过于“新潮” , 相关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 这也导致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 有乱象频出 。
作为网络祭祀平台 , 应严格审查被纪念人的相关信息 , 或要求提供相关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等 , 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对他人人格进行侵害 。

除此之外 , 为防止成为下一个“被祭奠人” , 我们也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不随意发布个人隐私信息
发朋友圈作为我们日常分享与抒发情绪的方式之一 , 许多人对个人信息并不避讳 , 诸如机票、收件地址、住宅位置、家庭情况都会被晒到朋友圈中 , 如果朋友圈中有人居心不良 , 那么这种惯性坦诚很容易变成别人伤害自己的利刃 。 当然 , 在与朋友、同事的日常交流中 , 过于隐私的信息也尽量不要分享公开 。
留意社交关系网 , 不交损友
在交友时检查交友质量 , 以品行端正、人格健全等进行筛选 , 对于相处不适的“好友”或在感受到危险时 , 要及时删除或拉黑 。 假如发现有些人不怀好意或有目的地接近 , 更要加以甄别 , 否则容易遭其利用、被窃取信息、甚至受到伤害 。

不做隐私的传播者
谎言被传播一千次 , 就可能变成了“真理” , 有些信息在未经证实前如果遭到议论传播 , 就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 , 许多隐私除了是被自己无意泄露出去之外 , 被虚构、加工的可能性也是极高的 , 虽然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言行 , 但至少可以从自身做起 , 不轻易议论他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