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返回有多凶险?黑障屏蔽飞船信号,舱外温度高达2000度


神舟十四号返回有多凶险?黑障屏蔽飞船信号,舱外温度高达2000度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有多凶险?黑障屏蔽飞船信号,舱外温度高达2000度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有多凶险?黑障屏蔽飞船信号,舱外温度高达2000度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有多凶险?黑障屏蔽飞船信号,舱外温度高达2000度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有多凶险?黑障屏蔽飞船信号,舱外温度高达2000度


神舟十四号返回地球究竟有多凶险 , 神舟飞船从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地方 , 需要精准的降落到东风着陆场 , 难度堪比是“万里中10环” , 我来给大家聊聊 , 返回舱究竟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
角度控制精准 , 不然无法进入大气层
重返地球是一个高风险过程 。 航天器以7.8公里每秒的速度环绕地球运行 , “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高达7.9千米/秒 , 要想进入大气层 , 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动:制动发动机开始工作 , 使飞船的轨道高度不断降低 , 降低到一定高度后 , 飞船调姿 , 进入返回姿态 , 然后返回舱与轨道舱、推进舱分离 , 开始进入大气层 。 飞船的减速过程和进入大气层的轨道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 要求非常精确 。

返回舱的外形像一个上窄下宽的“大钟” , 通过发动机的姿态调整 , 以大底朝前的姿态升力式返回的方式返回地球 , 返回舱要建立正确的再入姿态角(速度方向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 。 这个角度必须精确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 必须在特定高度以合适的“再入角”进入大气层 。 如果再入角过陡 , 会导致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的速度过快 , 发生剧烈摩擦而烧毁;如果再入角过于平缓 , 又会像打水漂的瓦片一样被大气层“弹”回外层空间 , 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地面 。
不仅返回舱要采用舒适的返回姿势 , 航天员也要以几乎与大底平行的角度在座椅中“平躺” 。 选择这样的姿势返回 , 是为了更好缓解飞船减速过程中形成的冲击 , 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多保护 。

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 , 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 , 飞船轨道设计团队需要精心设计了返回轨道方案 , 加入了预测校正制导方法来帮助返回舱在再入过程中根据实时位置、气动参数、瞄准点偏差等来自主计算并维持再入轨迹 , 以适应落点的变化以及轨道变化范围大的特点 , 保证返回的“轨道”丝毫不差 。
整个返回过程复杂 , 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错 。 我们会看到 , 神舟飞船的外形像一口大钟 , 这些都是基于美国物理学家亨利艾伦的理论 , 他发现高速再入大气层的航天器前端对空气产生强烈压缩 , 在前方大气中形成一个伞状的激波锥 , 激波前沿的空气密度急剧升高 , 在航天器前面像一堵移动的墙一样 , 航天器则在激波锥的尾流中前行 。 由于和前方静态空气直接接触的是激波锥而不是航天器本身 , 气动加热主要由激波前沿和前方的静态空气之间的压缩和摩擦产生 。

如果航天器表面和激波前沿保持一定的距离 , 气动加热所产生的热量将主要在空气密度较高的激波内传导和耗散 , 航天器在周围宽厚的边界层保护下 , 本身承受的热负荷就要小很多 。 于是 , 降低航天器热负荷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使激波锥前移 , 尽量远离航天器本体 。 根据这一发现 , 亨利·艾伦提出航天器这个想法是 , 如果返回舱的形状像钟形或圆锥形 , 底部宽而圆 , 当空气以20倍于音速的速度进入大气层时 , 会在其前面产生伞形激波 。 除此之外 , 还可以确保航天器在再入过程中不至于翻滚 , 平底朝下的再入姿态可以产生最大的保护效果 。

2000度高温 , 黑障屏蔽飞船信号
而在进入大气层之后 , 考验并没有结束 , 飞船返回舱会经历高温震动恶劣环境考验 。 根据计算 , 从宇宙返回的航天器 , 从高空下降到达离地面 60~70 公里时往往还有 20 倍声速 , 舱外温度最高可达2000度 , 返回舱外部必须使用避火衣避免其烧毁 。
即使有避火衣的防护 。 但因为空气密度越来越大 , 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 , 使其底部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 , 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 , 舱内会出现震动噪声过载的现象 , 在空间中的6个月 , 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耗 , 高温震动恶劣环境会对航天员身体造成极大负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