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二 )


因此设计出降落伞系统由串联式双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三级伞组成。

当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测量出大气压力 , 判断开伞的高度是否合适 。 如果合适 , 则控制器开始计时 , 此时t=0秒 , 0.5秒后后 , 启动爆破螺栓 , 弹出伞舱盖 , 引导伞和减速伞依次拉出 。

等到减速伞完全张开 , 返回舱速度减至约180米/秒 , 引爆降落伞连接分离机构上脱伞装置 , 使得减速伞与返回舱分离 。 分离时拉出主伞 , 当大伞完全张开后 , 此时飞船速度已经降低至7-8米/秒 。 保证航天员了在低速状态下平稳下降 。

等到主伞完全张满后 , 返回舱呈单点吊挂状态下降 。 此时引爆防热大底 , 以便于减轻重量和暴露出反推发动机用于降落反推工作 。
紧接着垂直吊挂释放器, 让主伞由单点吊挂变更为两点垂直吊挂 , 返回舱呈垂直下降状态 , 为反推发动机工作提供机会 。 同时 , 舱内座椅缓冲期提升 , 以便于降低冲击力 。

当防热大底抛出后 , 底部的伽马高度控制器会判断距离地面高度 , 在临近地面1-2米时 , 反推发动机启动 , 最终返回舱以1-4米/秒的速度着陆 。
落地了也并非万事大吉 , 主伞很可能会被风吹起 , 拖曳返回舱在地面滑跑 。 之前有过测试 , 顺风情况下可滚动七八千米 。
为此 , 在落地瞬间 , 由航天员自行判断是否启动主伞上的切割器将剪断伞绳 , 让主伞脱落 , 确保返回舱不会被拖走 。

这次 , 我们看到神舟十四号没有启动手动切伞模式 , 说明是基于综合判断之后 , 无需按下切伞按钮 。 加上此时航天员处于束缚状态 , 行动有所不便 。
事实上 , 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 自神舟九号起 , 飞船回收着陆系统就在程序脱伞模式基础上 , 增加了航天员手动脱伞模式 , 有效避免了着陆场环境对航天员的威胁 。

那为什么不用自动切伞模式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止误操作 , 此操作不但没有自动选项 , 甚至也还没有遥控选项 , 就是为了避免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误切伞” 。
神舟十四号没有切伞吗?【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从直播现场看 , 确实主伞绳子确实连接在飞船上 , 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切伞失败 。

首先 , 切伞与否取决于舱内航天员的根据现场的判断 , 为了确保这个观点的正当性 ,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 , 最后得出结论:风大就切 , 风不大不用切 。

其次 , 之前看过神舟十三号王亚平的采访 , 她就表示 , 落地后 , 她费了一些功夫才按下切伞的按钮 。 确实 , 那一天彩旗飘扬 , 风力还是很强劲的 。
而神舟十四号降落时 , 温度虽然很低 , 风力很小 , 主伞落地后就摊铺在地上 , 切与不切已无大碍 。

最后 , 落地后舱内航天员依旧可以切伞 。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飞船与伞具的连接图就能明白:


主伞接头的上方通过主吊带与主伞连接 , 下方与一根长吊带和一根短吊带连接 , 短吊带下方又与吊索(金属制品)相连接 。 主伞接头通过分离螺栓与返回舱连接 。
此外 , 返回舱着陆后 , 主伞接头还具有切断主吊带 , 实现抛掉主伞的功能 。

着落后任意时间舱内航天员都可以按下按钮 , 启动切伞的功能按钮 。 只不过地面搜救人员过来之后 , 为了后续工作方便 , 开启了搜救队既定的工作模式:收伞、割绳子 。

其他的不需要过多解读了 , 本来是想好好说说整个着陆系统 , 以及降落伞纠偏模式 , 以及新一代飞船群伞降落 , 还有充气盾降落等等方式的 , 想想还是留着以后慢慢聊吧 。

毕竟 , 很多人看到了联盟号伞绳没有切 , 啥也没说;看到咱们的没切 , 就开始说需要“双零”了 。 也能理解 , 对自己要求高点 , 内卷一点 , 才能更好的进步 , 或者已经被我们接连不断的密集发射培养成了完美主义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