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是“切伞失败”吗?深读飞船着陆程序,或许有意而为之


神舟十四号着陆没有为什么 , 没有切伞?牵动着航天迷们的心 。 回收着陆在载人航天最后的步骤 , 也是载人航天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志 。 每一次神舟飞船返回地球 , 引导伞、减速伞、主伞以此打开 , 航天员们的安全才有了最好的保障 。 这一系列流程动作背后 , 离不开508所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的持之以恒的梦想和付出 , 为了让飞船完美降落 , 他们奋斗了30年 , 并且不断创新 , 挑战极限 。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了呢?神舟十四号真的是“切伞失败”吗?让我们一起深度了解飞船着陆分系统 。

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飞船着陆总体来说要控制速度、温度、精准度三个方面 , 30年来 , 回收着陆分系统取得了重大技术进步 , 实现了多个国内首创 。
覆盖了分系统总体技术、降落伞减速与反推制动结合技术、降落伞研制、自动判别状态选择着陆程序、自行检测故障自动切换主备功能、高度控制方法控制开伞、空投试验技术、半实物仿真与可靠性评估等多个方面 , 创新引领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发展 。 咱们着重说说控制速度方面的子系统 。

咱们神舟飞船是由三个舱段组合而成 , 其中返回舱是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区域 , 但是发射和返回时 , 航天员们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 , 并且束缚在航天座椅上 , 以减少过载和冲击 。
整个着落系统最为重要的部件:返回舱、降落伞、反推推进系统

现役的返回舱呈“钟型” , 采用的是倒锥头体结构 , 外观尺寸为:2.5米*2.5米 。 抛出防热大底后 , 重量为3吨左右 。

座椅上方有2个舱室 , 分别为主伞舱和备伞舱 , 其中主伞面积1200平方米 , 备用伞760平方米 , 伞舱中安装有摄像机和照明灯具 。 舱壁内由控制仪表盘控制 。 舱体外壳由防热层、隔热层和承力结构三部分组成 。
当飞船再入大气层时 , 耐高温的防热材料和烧蚀防热大底 , 有效地保护舱内航天员安全 。 此时的舱外温度可以高达2000多度 , 是名副其实的火球 。

整个防热、隔热系统研制十分艰辛 , 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 , 总之在其保护下 , 舱内温度始终在航天员舒适的范围内 。
当飞船经过黑障区之后 , 在飞船外型的作用下已经大规模减速 , 在高度15千米时 , 速度维持在200米/秒 。 这时候如果不能减速 , 那么飞船硬着陆则不堪设想 。

这时候接力棒就交给了神舟飞船的降落伞系统 。
为此 , 508所不断研究 , 从无到有 , 从进口到全部国产 , 研制出了1200平方米的超大降落伞 。 它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相对质量最轻 , 开伞程序控制和加工包装工艺最复杂 , 开伞动压包络范围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 , 为我国载人航天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 其中艰辛以后笔者撰文 , 专题来说 。

当飞船恢复通信后 , 此时距离地面还有10公里 , 多级开伞程序自动启动 。 降落伞系统满足以下条件:降落伞系统重量不大于200 kg , 各级降落伞开伞过载不大于5 g , 过载大于3.5 g的时间不大于0.5 s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