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 , 中国学者们全力编写的《敦煌资料》被日本学者池田温比照原卷挑出300余处错讹 , 有中国学者因此在课堂上落泪 。 1959年 , 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发表了小说作品《敦煌》 , 凭借这部作品他获得文学大奖 , 随着小说在世界各地的出版发行 , 一批又一批游人开始走上前往敦煌的旅程 。 这篇小说后来还拍成了电影 。 1979年 , 井上靖试图前往中国敦煌 , 去膜拜那处古老的遗迹 。 而在得知申请可能不被批准后 , 竟然老泪纵横 , 不惜在中方管理人员面前下跪请求通行……
日本为何痴迷于敦煌和敦煌学?学界普遍认可的原因是:为了寻根 。 莫高窟是中国的 , 但对日本人却有另一层含义 。 日本在公元7世纪发生的大化改新 , 是一场中国化运动 , 改革的蓝本即是唐朝文化 。 日本人对敦煌有种崇拜心理 , 他们信佛 , 对佛教艺术也很感兴趣 。
日本人对敦煌的膜拜之心 ,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的话有代表性:“我们日本人之所以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就激动不已 , 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 ”
大陆敦煌学于1981年重新起步 , 时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日本史专家吴廷璆教授 , 邀请日本京都大学的藤枝晃教授举办敦煌学讲习班 。 吴廷璆介绍藤枝晃时 , 为突出日本和藤枝晃 , 改为“敦煌在中国 , 敦煌学在日本” 。
此说法一出 , 学术界震惊 。 这句话虽是当时的事实 , 因为敦煌学在日本以及国外研究成果丰硕 , 尤其是他们将丝绸之路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 详细展现了当时丝路沿线文化的发展脉络 。
为此 , 1988年听说藤枝晃又要来北京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学术研讨会 , 会长季羡林先生特别提出了“敦煌在中国 , 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 , 以打消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隔阂 , 增进学术交流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尤其是在国家动荡的那些年代 , 中国敦煌学要么是依靠个人的爱国情怀守护 , 要么是凭借宗教信仰传播 。 敦煌的价值在国内并没有被合理对待 , 反而备受冷落 。 如今 , 敦煌变为一座旅游城市 , 莫高窟成为一个文化景点 。
但是 , 还远远不够 。
对敦煌文化的认知 , 太浮于表面 , 很多游客即便亲临莫高窟窟洞内 , 面对一幕幕千年壁画 , 耳中是导游的讲解 , 但除了直观的视觉冲击 , 恐怕很难再有更深层的体会 。
文物宝藏不是发现了、报道了、兴奋了、拥有了 , 就满足了 。 敦煌学的探索与研究 , 值得专业学者们全力以赴去发掘 。 敦煌学的传承与传播 , 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浮躁的快餐文化中探出脑袋 , 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 那时“敦煌在中国 , 敦煌学的中心便也在中国了!”
推荐阅读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虫旅馆”在这家公园“开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的海拔如何测算?唯一的水准零点,藏在山东这个景区内
- 敦煌|大西北是半部中国史,值得我们去一次的地方
- 敦煌|美食美景心之向往,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敦煌
- 莫高窟|中国8个“世界级”美景,只有去过才能感受其壮美,你去过几个?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了著名的8D城市,细数国内其他魔幻之城,你的城市上榜了吗?
- 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
- 恶魔之眼|这个“孤独”的城市,被无人区包围,神秘恶魔之眼美得像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