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巨型掠食性鱼类—鳤鱼,灭绝几十年,如今重现洞庭湖?


神秘的巨型掠食性鱼类—鳤鱼,灭绝几十年,如今重现洞庭湖?


文章图片


神秘的巨型掠食性鱼类—鳤鱼,灭绝几十年,如今重现洞庭湖?


文章图片


神秘的巨型掠食性鱼类—鳤鱼,灭绝几十年,如今重现洞庭湖?


文章图片


神秘的巨型掠食性鱼类—鳤鱼,灭绝几十年,如今重现洞庭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 我国巨型鱼类很少 , 除了已知的鲟鱼、青鱼、巨魾、鱤鱼外 , 能够生长到百斤以上的巨型鱼类很少 。
其实我国原生的巨型鱼类并不少 , 甚至有些巨型掠食性鱼类超过百斤 , 比如:鳤鱼 , 这种鱼类能够生长到百斤以上 , 为肉食性鱼类 , 但是已经消失了几十年 。

记者从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处获悉 , 自“十年禁渔”实施以来 , 洞庭湖(含长江湖南段)水域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种类较2018年增加了近30种 , 其中鳤鱼再现洞庭湖和湘江;江豚分布区域由东洞庭湖扩展到了南洞庭湖 , 出现频次明显增加 , 水生生物资源呈恢复态势 。
据《中国渔业报》2022年11月29日报道:洞庭湖水生生物种类增加近30种 。 里面提到 , 神秘的鳤鱼如今在洞庭湖重现 。

鳤鱼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 , 因为它太过于神秘已经消失了几十年 。 上世纪60年代 , 在洞庭湖有一个民谣广为流传::“千张白帆盖湖面 , 金丝鲤鱼装满舱” 。
这是形容渔民捕鱼的场景 , 每天湖面都有上千艘渔船遮盖湖面 , 各种鱼类装满了船舱 , 但是到了90年代 , 很多鱼类已经越来越少 , 并且越来越少 , 鳤鱼的个体和密度大大减少 。
进入20年代后 , 鳤鱼早已消失不见 。 很多渔民都认为 , 鳤鱼已经在洞庭湖乃至长江绝迹了 。 不仅仅是鳤鱼、鲥鱼也几近灭绝 , 不值钱的刀鱼成了天价鱼 。
不仅仅是洞庭湖 , 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 不得已只能十年禁捕 , 让鱼类自我繁殖 , 慢慢繁衍生息 。 令人惊讶的是 , 消失几十年的鳤鱼 , 竟然也从新出现 。

那么鳤鱼这种鱼类到底是什么鱼?它们是怎么生长的 , 它们是怎么消失的 , 鳤鱼为何重现洞庭湖 , 今天咱们就聊一聊这个问题 。
1、鳤鱼到底是什么鱼?鳤鱼属于硬骨鱼纲 , 鲤形目鲤科 , 鳤属鱼类 , 又叫刁子、麦秆刁、昌刁、刁杆等 , 身体细长 , 头小而尖 , 口小近似筒状 , 又叫“吹火筒” 。

单从体型上来看 , 这种鱼类游动速度肯定很快 , 因为体型细长的鱼类游动速度一般都很快 , 比如:鱤鱼、翘嘴鱼等 , 体型呈流线型 , 才能让它们在水域内横冲直闯 。
鳤鱼为肉食性鱼类 , 幼年以水生昆虫、枝角类为食 , 成年后以小鱼、虾等为食 。 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 曾经和鱤鱼一样为害鱼 , 因为它们的食量很大 , 一旦进入网箱内就会大量吞食养殖鱼类 。
鳤鱼为洄游性鱼类 , 每年7-9月进入湖泊中肥育 , 3-5冬龄成熟 , 到生殖季节时重又回到江河急流中繁殖 。 鳤鱼产卵场和鲢鳙一样 , 需要水流的刺激 , 在流水的水域内产卵 , 产卵量高繁殖能力强 , 鱼卵随水飘动自然孵化 。

鳤鱼的体型巨大 , 大个体能超过1米长 , 体重达到50斤以上为巨型掠食性鱼类 。 在上世纪90年代 , 大个体鳤鱼已经不多见 , 一般也就10-20公斤 , 常见者多为0.5-1斤 。
2、鳤鱼是怎么消失的?那么鳤鱼产卵量高为何在长江下游流域内消失了?主要是捕捞严重 , 自从进入2000年以来 , 洞庭湖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 , 30多种鱼类相继消失 , 鳗鲡、鲥鱼等绝迹多年 , 四大家鱼的占比降至10%以下 , 这只是长江的一个缩影 。
长江内即使最常见的四大家鱼 , 比例都降到10%以下 , 可想而知其他鱼类的命运!影响鱼类资源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捕捞严重 , 无节制的捕捞造成水域内的鱼类只剩小鱼 , 而鳤鱼也被捞光了 。

受到捕捞的不仅是鳤鱼 , 还有各种鱼类 , 对于鳤鱼的生长不利 。 因为鳤鱼属于肉食性鱼类 , 随着大量幼鱼以及成年鱼类被捕捞 , 鳤鱼的食物大大减少 , 食物的减少对于鳤鱼的密度也就降低了 。
环境污染也是鱼类大量减少的一个原因 , 环境污染是鱼类种群以及密度大量减少的一个原因 , 工业的发展伴随着污染的加剧 , 一些污染物直接被排入水中 , 造成鱼类死亡 , 或者慢性死亡 。 可喜的是 , 如今长江沿岸的水污染已经在慢慢改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