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


文章图片

"multi_version":false周日晚08时09分 , 搭载着陈冬、刘洋、蔡旭哲3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于内蒙古东风着陆场 , 返回舱外观良好 , 航天员已经顺利出舱 。

神舟十四号乘组出舱画面
完整收看神舟十四号返回任务直播的朋友一定关注到了一个细节 , 就是主降落伞在返回舱着陆地面后并没有自动切伞 , 而是现场保障人员手工切伞 , 这是为什么呢?

现场保障人员手工切割主伞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自动切伞失败?别再被误导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一般理解 , 返回舱着陆后 , 主降落伞需要立即切割 , 如果没有切割 , 返回舱就有在大风环境中被拖拽的风险 。
这样理解并不全面 , 降落伞的切割必须由航天员手动发出指令控制伞绳上的火工品实现“切割(抛掉)” , 此操作不仅没有自动选项 , 甚至也没有遥控选项 , 这是为了绝对安全考虑 , 以避免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误切伞” 。
重点来了:主降落伞是否切割 , 完全由舱内航天员根据现场情况(风力大小)判断决策 。

资料显示即便不切伞也属正常计划内的情况
通过直播画面看到现场风力很小 , 降落伞完全落地后并没有再次充气膨胀的表现 , 所以此次神舟十四号返回舱落地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切割仍然属于正常情况 , 保障人员手工切割则是出于返回舱回收工作的需要 。

主伞落地后并没有再次充气 , 表明现场风力微弱 。
实际上这本不是什么话题 , 之所以成为话题还得归功于如今神舟飞船返回任务的全程高清直播 , 可以说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载人航天器返回地球任务直播里的“天花板” , 因此很多任务细节才备受关注 , 比如 , 联盟飞船也偶尔有主伞没有第一时间切割的情况:

联盟号飞船返回舱落地后主伞没抛掉
话说 , 神舟十四号这张被现场保障人员手工切割的主降落伞还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载人飞船用降落伞 , 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 , 大约相当于3个篮球场 ,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大的降落伞?这还得从神舟返回地球的流程说起 。
神舟飞船的再入返回任务与月球软着陆 , 乃至火星登陆任务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 这些任务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航天器的速度降为零 , 以实现软着陆 。
神舟飞船作为载人航天器 , 其返回任务的高可靠与高安全更需万无一失 , 来看看神舟十四号是如何从近第一宇宙速度降为零的: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前拍摄画面
神舟返回舱回地球前需要先后与轨道舱、推进舱分离 , 这就是我们在电视中听到的“轨返分离”、“推返分离”两道指令 。

轨返分离过程中“轨道舱”散落的垃圾包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遥测图像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示意图
在轨返分离与推返分离之间还有一个操作就是“返回制动” , 返回舱需要利用推进舱点火制动 , 以降低速度 , 轨道高度也由三百多公里降低至一百多公里 。

返回制动
推返分离后 , 推进舱也会随返回舱一道再入大气层 , 所不同的是 , 推进舱会再入销毁 , 而返回舱则要独自踏上回家之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