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醛、酮、酚、醚、酯、酰、胺、腈、肼、肟、甾、甙、膦、胂、腙、脎、吖啶、吡啶、噻吩、吡咯、吲哚、嘌呤、嘧啶......
但其实中国的化学命名是有很多学问哒~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化学元素的命名
a.提到元素名称的中文译名 , 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徐寿 。
在徐寿生活的年代 , 我国不仅没有外文字典 , 甚至连阿拉伯数字也没有用上 。 为此徐寿花费了不少心血 。
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 , 一律用“金”字旁 , 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 , 创造了“锌(Zinc)”、“锰(Manganese)”、“镁(Magnesium)”等元素的中文名称 。
b.1932年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有这样的规定:
便于书写 , 选用较少笔画 , 便于读音 , 以谐音为主 , 会意其次 。
典型的谐音命名有如:氦、氩、锂、钾、砷、碲等 。
而会意字就是取意造字 , 例如氢、氯、氧、氮等 。
氢
曾名为“轻气” , 因为它是最轻的气体 , 改为单个字时 , 将轻字的偏旁去掉加气字头;
氯
曾名为“绿气” , 因其单质状态是绿色的气体 , 故把绿字的偏旁去掉加气字头;
氮
出自“淡” , 表示把空气中氧冲淡了 , 故把淡字的偏旁去掉加气字头;
溴
带水旁表示其单质为液态 , 溴单质有恶臭味 , 故将“臭”加水旁而会意 。
c.元素中还有些名称是很特殊的 , 它们也是谐音字
例如钌 Ru(liǎo)、钐Sm(shān)、钯 Pd(bǎ)、钫 Fr(fāng)、铋 Bi(bì )等 , 在古字中都可以找到 , 而且有自己的意义 。
钌:在古代指金饰器
钐:指大铲
钯:指箭簇
钫:指量器
铋:指矛柄
但现在它们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 作为元素用字存在于化学新字中 。
徐寿先生
有机化学物质名词的命名
a.19世纪 , 翻译西方有机化学名词基本上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按照西文原意或者化合物来翻译 , 比如:
盐精(氯仿)、
磺精(乙醚)、
蔗糖和葡萄糖 。
代表人物是丁韪良和毕利干 。
第二种便是音译 , 即以中文字来去模仿西文的发音例如:
阿西多尼(丙酮)、
由里阿(尿素) 。
代表人物是傅兰雅 。
b.虞和钦的命名法
【你知道化学命名的生僻字是怎么来的吗?】虞和钦的有机化学名词的命名 , 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特色:
第一 , 他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来翻译 , 例如:
矫质(烷类)、
赢质 (烯类)、
亚赢质(炔类)、
醇精(醚类)、
间质(醛类)、
拟间质(酮类) 。
第二 , 以一、二、三等数字来表示有机化合物的含炭数 , 如:
一炭矫质(甲烷)、
二炭赢质(乙烯)、
三炭间质(丙酮) 。
第三 , 以一个、二个、三个来表示拉丁字头“mono”、“di”、“tri” 。
第四 , 他将“ortho”、“meta”、“para”翻译为真性、假性和异性 。 以天干的“甲”、“乙”来对应希腊字母的“α”和“ β” 。
为了表示取代基的位置 , 虞和钦分别用了“易”和“化”这两个字来表示 , 这两者之间区别在于:
当用“化”时 , 如四氯化碳 , 自“化”字左右两边之物质相合而成;
当用“易”时 , 如三氯易一炭矫质(三氯甲烷) , 则自“易”字右边化合物中之一质或数质 , 同左边物质之一质或数质置易而成 , 故左边如增一质 , 右边物质减一质 。
例如甲烷(分子式CH4) , 它里面的4个氢原子都可以被氯顺次置换 , 现在用一个氯取代一个氢 , 就称之为“氯易一炭矫质” 。
c.根词用字:
①为了简化化合物的名称 , 中国化学家们给最常用的的化学集团创用了一些切音新字 。 如:
“羟”表示“氢氧基”、
“羰”表示“碳氧基”、
“羧”表示“含氧酸基” 。
②有机化学中采用会意法造字的类名 。 如:
“烷”表示化合价完足之意 ,
推荐阅读
- 天津市|上海直达拉萨的列车,途经8省全程近47小时,却一票难求
- 这部美式悬疑游戏,用娱乐至死的方式呈现人性扭曲和理想光芒
- 日本国歌只有28个字,翻译成汉字后,才发现他们的野心挺大的
- 为什么不把英国法国翻译成“硬格烂”、“罚烂丝“呢?而是“英格兰”、“法兰西”
- 我们人类的探测器对木卫二的近距离拍摄。看它的表面,其下可能存在生命
- 人类听懂动物语言不再是一个梦想,让动物语言翻译机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