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活出自己的奇葩( 三 )


年近五十的李渔在文化产业再度迎来春天 。
有了自己的书店 , 李渔不仅刻印自己的书 , 还刻印被他称为“四大奇书”的《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 , 以及一些市面上人们想看而买不到的书目 。
李老板是个实诚人 , 买他家书的人无不称好 。 其中特别著名的就有《芥子园画谱》 , 就连鲁迅对此也痴迷不已 。 后来书铺屡经转手 , 但李渔此前奠定的良好口碑一直保持 , 芥子园也成了清朝出版业响当当的老招牌 , 屹立两百年而不倒 。
也是在来到金陵以后 , 李渔开始完成他的理想——开属于自己的戏班 。
1666年 , 李渔得到乔、王二姬 , 二姬豆蔻年华 , 天资极高 , 被他发掘培养成为李家班的台柱 , 分饰旦、生两角 , 后来又配以其他诸姬 , 一个家庭天团就这么出道了 。
李渔向来对戏剧情有独钟 , 且独有见解 , 他自任教习和导演 , 以芥子园为根据地 , 带领李家班四出游历、演剧 , “全国九州 , 历其六七” , 不辞辛劳 , 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
很快李家班便红遍了大江南北 , 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 , 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 , 说是当时的戏剧天团也不为过 。
康熙十年(1671年) , 李渔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汇集编撰成《闲情偶寄》并出版 , 从词曲音律到服饰器玩 , 从园林居室到饮食养生 , 寻常人嘴里的一句“隔行如隔山” , 就足以让多少人知难而退了 , 而在无所不玩、无所不懂、无所不通的李渔眼里 , 这些不过是些生活的小技能 , “但手熟尔” , 自此李渔名声更盛 , 交游愈广 。

南京芥子园 。 图源:网络
同年端午节前后 , 李渔两次带李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煎茶》等剧 , 并与著名戏剧家尤侗、诗人余怀等一同观演 , 往往夜间上演 , 曲未终而天已白 , 兴致昂然 , 意犹未尽 。
书铺卖书不绝 , 戏班一片红火 , 游历四海 , 广交好友 , 年过半百的李渔过得好生惬意 。
可命途多舛 , 次年 , 乔、王二姬因劳累成疾先后离世 , 李渔老泪纵横 , 悲恸欲绝 。
对李渔来说 , 二姬不仅是支撑李家班的台柱子 , 更是和他心意相通的红颜知己 , 六年来朝夕相处 , 那种感情超越了一切 。 没了台柱子的李家班一蹶不振 , 慢慢瓦解 , 李渔的戏剧事业落下帷幕 。
归居层园 , 泯然辞世
落叶归根 , 晚年李渔准备回到家乡 , 他在经过桐庐县严子陵钓台时有感写下一首词《多丽·过子陵钓台》 , 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过严陵 。 钓台咫尺难登 。 为舟师 , 计程遥发 , 不容先辈留行 。 仰高山 , 形容自愧;俯流水 , 面目堪憎 。 同执纶竿 , 共披蓑笠 , 君名何重我何轻!不自量 , 将身高比 , 才识敬先生 。 相去远:君辞厚禄 , 我钓虚名 。
再批评 。 一生友道 , 高卑已隔千层 。 君全交 , 未攀衮冕;我累友 , 不恕簪缨 。 终日抽风 , 只愁载月 , 司天谁奏客为星?羡尔足加帝腹 , 太史受虚惊 。 知他日 , 再过此地 , 有目羞瞠 。
词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严子陵辞禄归隐的敬佩之情 , 李渔自身与之对比有羞愧之意;而词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自己一生奔波艰辛却不悔的感情 。
【李渔:活出自己的奇葩】这样看起来矛盾, 但其实是李渔真正内心思想的流露 ,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矛盾与挣扎 , 但同样可以看到他顺世豁达的处世态度 。
数十年光阴弹指而过 , 乡音未改 , 但故交旧友已不在 , 再回到家乡 , 发现早已物是人非 , 李渔心中感慨万千 。
1677年 , 因为儿子年满十八 , 将回原籍参加考试 ,67岁的李渔便又迁回杭州 。
当地官员对李渔十分敬重 , 在他们的资助下 , 李渔买下一处旧宅 ,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折腾 。 他修建园林名为“层园” , “繁冗驱人 , 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 , 全家移入画图中” , 层园依山而建 , 风景宜人 , 李渔准备在此安享晚年 。
可好景不长 , 奔波劳累大半生的李渔一病不起 , 1680年正月 ,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 , 李渔泯然长辞 。
纵观李渔的一生 , 痛苦失意有之 , 志得意满有之 , 兜兜转转 , 他的一生就是在尘世中折腾 , 他在这世间真真切切的活过 , 他活出了自己 , 一朵俗世中的奇葩 。 他留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 其中最重要的 , 我想将其称为活在当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