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人格构成学说(上)


精神分析疗法——人格构成学说(上)


精神分析是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奠基石 , 但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 。 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 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学说媲美 。 就它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来说 , 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疗法 , 又是整个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础 。 精神分析的思想和方法 , 有时从正面 , 有时从反面 , 给后来的其他疗法以灵感或刺激 。
【精神分析疗法——人格构成学说(上)】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中 , 与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关的部分主要有:
1、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2、人格构成学说;
3、性心理的发展学说;
4、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 。
前面我们说到了精神分析疗法——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
人格构成学说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 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 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 , 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 , 混沌弥漫 , 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 。 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 , 不懂得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 , 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 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 。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 , 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 , 而其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 。
本我所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是无意识的 , 是无理性的 , 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 , 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 , 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 。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
自我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 , 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 , 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 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 , 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 , 而是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 , 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 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 , 对外感受现实 , 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 , 对内调节本我 , 节制欲望的宣泄 。
弗洛伊德曾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作骑马的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 , 认为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 , 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他那有力的坐骑的大权 。 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 。 弗洛伊德亦曾指出:“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 , 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的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 。 ”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 一部分是无意识的 , 一部分是意识的 , 而其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 , 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 , 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 , 按外部现实的条件 , 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 就这样 , 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侍奉三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
超我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 , 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 ,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 它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 , 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 。 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 , 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 , 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 。 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 最初 , 这种角色是由双亲扮演的 。 从自我中发展出来的那一部分(超我)正是双亲权威的内部化 , 执行着早年父母所行使的职权 。 父母施行惩罚的职权 , 变作了超我中的“良心”;施行奖励的职权 , 则变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 。 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准则 , 良心则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
由此看来 , 超我的特性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 , 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 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 , 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亦被认为是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 , 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 。 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 , 按现实可能的情况 , 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中的有限的表现 。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 , 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 。 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 , 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 , 调整其冲动欲望 , 对外适应现实环境 , 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 。

推荐阅读